预计“十二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人。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至少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十二五”期间,上海平均每年增加20多万老年人,比“十一五”时期翻番。上海还将率先面临另一个中国特色的老龄化考验——从2013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的8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
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上海,这一养老服务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上海将其形象地概括为“9073”,即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式养老尤其是机构养老的窘境在上海依旧表现突出,多数老人对养老院仍表现恐惧。
养老院生态
基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养老院里老人与老入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人员平时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在上海一家养老院,一位50岁左右的护理员妇悄悄告诉记者:“养老院里‘一直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即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室友,互相也很少交流,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年轻人,即便是一些口齿不清、双耳失聪的老人,也喜—欢与年轻人聊天,—喜欢在比比划划的手势里,对着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开心地笑,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在养老院里格外受到欢迎。”
柳阿姨是一名一个月前刚来的护理员,之前她一直在安徽老家种地。午饭时间,她拿了一个盛了饭菜的碗,到旁边的搅拌机处将碗里的饭菜一股脑儿倒入其中,打成糊状。“有的特护老人没牙了,天天就这么吃饭+我‘会儿就去喂饭了。碰上实在连咽都不会咽的,就跟他们家属商量,找医生来安个鼻饲管,直接用针管往里推……”
一家公办敬老院院长凌芳告诉记者,“目前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均在50岁上下,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从事此行业。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估计5年或10年以后,养老院工作人员就会出现断档。”近几年,媒体陆续曝出有关养老院工作人员虐待老人的新闻,让很多打算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及其子女心生顾虑。凌芳说,“我时常考虑这样的问题,到底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帮助护工们排遣心中的压抑情绪。比如大家一起唱唱KTV,一起吃饭、谈心,或者有人愿意喝老酒,我就陪他们喝上一顿老酒,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倾诉一场。”
不肯离开“托老所”
5月4日下午,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8岁的老人周金娣饶有兴致地坐在沙发上收看黄梅戏《天仙配》,天山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是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中“7”的项目部分,民间将其生动地比喻为“托老所”,在整个上海,共有这样的服务机构326家。 天山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共入托27名老人,最小年纪73岁,最长者92岁。与养老院不同,“托老所”不能过夜,老人们晨来晚归。早上来到“托老所”后,老人们会在管理员带领下做体操、洗澡、吃饭,午睡后自由活动,“托老所”设有麻将室、运动室、图书馆。管理员吴云华告诉记者,老人们每月只需要交350元,这个标准从中心成立至今没有变过。“到了夏天,老人们在自己家孵空调,电费都不止这些。”上海所有这样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收费都差不多这个档次,入不敷出,缺口由所在街、镇或区财政补贴。
对在“托老所”的生活,周金娣老人赞不绝口,然而问及日后行动不便不再适合日托时,老人显得神情黯淡,“反正,我是不想去养老院的。”这也是吴云华最为发愁的一点,按规定入托老人必须身体健康,能够自理,一旦失能、失智或者有严重的身体疾病则必须由子女接回或送至养老院等更为专业的机构,但老人们一旦进了“托老所”后便不肯离开。
社工流失之困
上海是中国社工组织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成立于2008年的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就是一家专.门从事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工组织。负责人胡如意告诉记者,该机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福利彩票基金。胡如意介绍,相比青少年、留守儿童而言,较少有基金会与企业、爱心人士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养老事业中。 然而,这还不是这家目前在上海颇具口碑的社工组织面临的最大压力,乐耆社工服务社共有34名社工,这支队伍年纪普遍不满30岁,且资质较高,多为社工专业或老龄工作相关专业毕业,学历至少大专以上,还有两名硕士。加上政府补贴,乐耆的养老社工工资可以达到每年3.8力元。但这个标准五年来没有调整,待遇低导致乐耆社工服务社人员流失严重。 作为专业人员,胡如意们认为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服务目前都存在误区。比如,养老其实并不仅体现在“养”上,老人更有精神需求。“养老设施定位选址不尽合理,其实政府部门压力也很大,每年都有一定的硬性指标,考核的主要依据又是数据。”胡如意透露,“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内设有图书室,但报纸都是很久以前的,书本也没人翻看,但对考核而言,上架量确实达到了。”在养老院服务内容方面,胡如意也觉得有很多问题,比如对老人需求一刀切,“我们觉得要精细化、多元化,将服务变为菜单式,老人可以自主选择。”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老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据《新民周刊》杨江邵乐韵王若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