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白发的立法会议员黄宜弘盯着曾荫权问。“我想问特首你,在你竞选时做出的承诺当中,有哪几样是未曾做到的,你义为何做不到呢?”“2007年我们所做的承诺一共有173项。其中169项已经完成、在进行中或已经启动,但的的确确是有4项未能完成的。”香港特首 一五—十地回答道。
这是曾荫权任内最后——次出席立法会答问会时的场景,此时,距他卸任之期仅余16天零8个小时。在过去的7年里,站到官员议席上接受议员的质询,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与之构成某种隐喻的则是立法会大楼议事大厅的结构:特区区徽下方是立法会主席座,正面和左手边是议员席位。右手边是官员席位。两侧正上方高高在上的位置则是公众旁旷席,只要出示身份证件,香港市民就可以进入旁听。
一篇介绍立法会的文章曾这样写道:“高高在上的旁听席,使市民在上,议员和官员在下,没有任何秘密,一切尽在眼中。也许这就是义、议事大厅的设计者有意或无意地传达的政治理念——所有政治家都必须时刻牢记,虽然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权力,但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他们头顶上的人民。”
这种生活方式出现在官塘区重建项目的居民大会上。政府官员、开发商要坐在居民对面,回应与如何重建、如何赔偿、如何规划有关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在长达两年的咨询时间里,这样的居民大会要举办60场。香港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曾明确表示,重建项目的速度绝非首要考虑因素,绝对不可“剥夺居民表达意见和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利”。
2011年1月14日,“14票支持,40票反对”,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毫不留情地否决了特区政府申办2023年业运会的拨款申请,而特区政府申亚专责小组们;接受这一结果,并表示,“社会各界已有充分讨论,香港是多元化社会,政府方面完全知道社会对申办亚运有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关注到需投放60亿元,会否影响其他民生开支。”
每到区议会选举,香港街头便热闹非凡:手持“咪”(麦克风)的候选人要—遍遍地向街坊们宣讲他们并不宏大的“蓝图”:或许只是保护当地的一棵古树,或许只是游说政府部门多在此处增设某路巴土。如果败选,他们也会拿着“咪”冲着楼群喊话,去感谢每一位投过票的街坊。而这番新鲜图景.还包括那些印有侯选人头像和“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为您发声”这类竞选口号的大幅海报,以及作为助选员穿行在楼群间负责“洗楼”的年轻人。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明确香港特别行政区2017年行政长官可以实行普选。到2017年时,由现任的行政长官提出有关修改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建议,并经过2/3立法会议员的批准通过.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有条件实行普选。
新任特首梁振英已提出,他愿意接受2017年普选的洗礼,也愿意在未来5年当中,来推动2017年乃至2020年立法会的双普选。但要想真正实现普选,梁振英需要接受哪些挑战?五年之后,香港的政治环境是否能达到普选的条件?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博士认为.2017年的普选涉及全港性的政纲和动员,与2012年的选举自然性质不同,尽管如此,仔细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其实2012年的竞选与以往的选举相比开始旦现不同的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在一些方面已经具有部分普选的倾向。
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指出,一入一票在五年之后的具体实施在细则方面现在还没有方案,但在具体选举方式上,对候选人的提出应该还是要有厂槛,要有一定的筛选,否则在操作上就会非常困难。总之,香港的民主发展在经过20年之后,已经逐渐成型。
(综合{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林衍杨兴云吴娓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