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二百年前的澳门 来源:收集 点击数:3325 次 更新时间:2012/8/11 20:35:39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的故事》,2009年1月第一版,作者黄裳,32开插图本。书中收录作者数年来偶有所见的明清木刻版画插图,并附读图读书札记,汇集成册。插图以明代刻本为主,间附清刻。木刻版画插图往往出现于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中,是劳动人民最接近与喜爱的东西,除了版画本身的艺术性外,也描绘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地理图志,这实在是除了古代实物以外,学习历史的最好参考图谱。
细细品味书中十三篇札记及明清木刻插图,更喜欢其中的《澳门纪略·二百年前的澳门》。在这张“侧面澳门图”里它不但表现了山海、岛屿,而且连不同式样的房舍甚至海防炮台都表现得一清二楚,不同区域之间也用虚线划分,就像今天地图上的行政区划。虽然不是精准比例的地图,却有它细致立体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海水波澜的表现线条细密连绵起伏很有动感,没有其他古地图中所见的山、城、水等景物的概念化、符号化表现。
地图中像“东炮台”、“西炮台”、“三巴门”我们都能找到相对真实的位置与造型,风格已很接近现在的建筑轴测图。传教文化渗透使当时的澳门各处蕃庙、蕃僧、蕃舶混迹其间已是常态,我们从这张地图也可以找到印证。地图里右下角的“风信庙”, 照《澳门纪略》澳蕃篇里所记,是“蕃舶既出,室人日岐其归,祈风信于此”的,可能就是气象台之类的场所。而“花王庙”就是蕃人的礼拜堂,左下角的“唐人庙”其实就是专以中国人为传教对象而建立的“天主堂”。蕃僧服饰、习惯形态各异,蕃舶与“郑和下西洋宝船图”大体相仿,这些插图为后人研究澳门的历史提供珍贵的实物形象,也超越木刻版画本身的实用价值。
兰叶松 文
【刷新页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2伦敦之再见亦是泪 下一篇:圆梦南半球,开启澳洲音乐睡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