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调侃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浩浩荡荡闯红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只看人不看灯”。 (互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欠完善,确实是造成人们撮堆过马路的部分原因,但追根究底,权力过分集中和贫富差距两极化才是形成“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源。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近日引发热议。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这样调侃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只看人不看灯。”舆论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生态的缩影,它折射出国民欠缺法治精神、社会法则失范、城市建设不健全等深层次课题。
10月11日,有网友在微博发贴介绍“中国式过马路”并附上照片证明,好几位行人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该条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民转发,很多人承认自己就是“中国式过马路”大队的一员。
1小时600人闯红灯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10月14日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再次将“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炒热。央视记者在河北石家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一小时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形同虚设,在行驶的车流中冒险穿行的路人不在少数,有不少人还是在绿灯快转红的时候加快脚步,想要赶在车辆通行前的一两秒钟时间快速通过。
《现代快报》的记者则在南京观察到闯红灯所涉及的“从众心理”。报道说,每一个信号周期,至少有四五个人闯红灯,原本大家都在耐心等红灯,“但只要有一个人往路口向前靠一下,后面的人也会跟着过来,有一个人试着闯红灯过街,后面总有两三个人跟着过去”。
《人民日报》昨天在一篇评论中直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过马路方式折射出人们“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的庸俗心态,而且为消解心中不安,还常用“人家都这么干的”来做挡箭牌。文章认为,“建立是非观、规则意识,才是与现代文明接榫的正路”,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并非对策,因为处罚就得设执行者,如果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得管起来,那将大大提高社会成本。
在现实中,即使执行者严格执法,闯红灯的违规者也可以用各种原因敷衍搪塞,逃过处分。上海东方网报道,根据交通法的规定,市民闯红灯要罚款20元(人民币,约4新元),但在40多个闯红灯的人当中,只罚到12人,有一大半人对罚款不买账,两手一摊说:“我没钱!”
说到底,漠视法规是闯红灯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推进法治化进程才有可能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有网络评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生态,大多数人认为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因此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北京晨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则为行人辩护说,撮堆过马路不能只怪行人,作为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和城市交通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反思,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十字路口人流和车流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红绿灯的时间间隔设计,都应进行统一的调配和布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欠完善,确实是造成人们撮堆过马路的部分原因,但追根究底,权力过分集中和贫富差距两极化才是形成“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源。
周孝正说:“城市权力过分集中,大家都往大城市跑,穷的穷、富的富,富人买汽车,车太多,行人不凑成一堆过不去,尤其是马路比较宽的,红绿灯转换太快,行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过去。这是中国特权的现象,总是考虑汽车,不考虑行人,因为有钱人都买汽车。”。(编辑:Ruru 联合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