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调查发现,七成港人认为现在生活痛苦。以家庭收入计算,月入1至2万港元(约1611至3222新元)的家庭,最感生活痛苦;若以年龄划分,则55至64岁群组的痛苦指数最高。
由树仁大学经济与民生研究计划进行的调查,上月以电话访问了1500人,六大民生问题中,36.4%受访者认为住屋问题令港人活得最痛苦,其次是物价,占29.13%,贫穷和就业分别占16%及10%。
另外,月入少于5000港元的家庭,只有三成认为痛苦;而月入超过5万元家庭,反而多达53%感到痛苦。
该民生研究统筹袁伟基指出,月入1至2万家庭的薪金水平是低于全港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生活于中产与贫穷线边缘,得到的政府福利相当有限,同时又面对着严峻生活压力;而即将退休的港人,则忧虑日后退休生活是否得到保障。
袁伟基也指出,受访失业人士的痛苦指数3.12;而月入1至2万港元家庭的痛苦指数介于2.9至2.93。55至64岁群组的痛苦指数达2.9,相反的,进入65岁或以上的市民,痛苦指数是2.81,是最低的群组。
根据树仁大学经济与民生研究计划的定义,当痛苦指数接近3或以上,会是一项危险警告。
学者指出,香港人的痛苦大多来自供楼。1997年香港私宅家庭月入的中位数是2万2000港元,而二手住宅平均成交价是386万港元,楼价是月入的175倍,而置业痛苦指数就是14.6,也就是要14.6年不吃不穿抵销楼价。
而截至上月7日,香港今年平均住宅成交价是489万港元,以月入3万港元计算,楼价是月入的163倍或置业痛苦指数13.6年,与1997年仅有很少差距。
因此,香港楼市的问题是,有七成港人若单靠薪金,根本买不起私楼,痛苦指数自然趋高。
昨天由北京转到天津访问的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大陆城镇人均居住面积高过香港,特区政府今后除了要解决楼价、租金贵的问题,长远也要提高人均居住面积,令新一代也可住得宽敞。
梁振英称,当今香港楼价及租金升得快,是因缺乏开发土地,而非面积不足,今后港府会做好整体规划工作。当问及港府会否全面取缔“劏房”(又名房中房,subdivided units ),他表示有关政策会在适当时候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