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曲
假消息的弥漫已经成了新常态,而散播假消息的杀伤力有时比没有消息更大。
在一些情况下,适时的缄默比一味追求“零时差”的报道更有力也更可信,
所以建立专业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显得特别重要。
过去一星期,每天在一连串的最新消息、无法证实的消息和假消息中度过。最初几天,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下子说有新进展,几个小时后就被否定,后来渐渐感到疲累,甚至有点愤怒和沮丧。
在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特别容易找到传播的空间。
16年前采访胜安MI185空难时,每天也接到不少难以求证的消息,一些甚至对罹难者造成名誉伤害,对家人构成痛苦。还好当时互联网没那么无远弗届,社交媒体也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可怕的谣言还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我很怀疑现在有多少人敢自称智者。如果全世界都这么说,很多人就认定这里面必有一定的事实,如果你不跟着传,就被视为傻子。所以听到任何消息,最好就是先说出来,免得人家以为你不知道,如果之后证明是错了,只要第一时间澄清就好。
在这个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上网的时代里,面对疑云重重的新闻,小心查证再报道变得奢侈,作为记者,一天接到一堆真假难辨的消息,查证更是困难,让有心做好工作的人非常苦恼。一方面因为事件复杂,媒体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分析复杂的专业信息,即使权威人士,也因为信息掌握不足,或者说话不谨慎而发出了不准确的消息。
另一方面,媒体的资源也有限,一般发生在国内的事情,还可以派记者到场采访求证,若事情不知道发生在世界哪个角落,媒体就鞭长莫及了。何况这次的失联事件,从南中国海、越南水域、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湾到印度洋,媒体只能望洋兴叹,对事件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有牵涉到的外交问题也无法完全掌握,各种考量和不同利益,千丝万缕纠结起来,使得真相更难浮现。
偏偏就是因为对信息的饥渴带来了焦虑,让大家更迫切想知道一些事情,于是抱着空穴来风必有其因的想法,宁可杀错,不可放过,把信息发布出去再说。
这个随时都可以上网的时代里,发生重大事件时,喜欢浏览各种网站的网民会乐翻,对真正的媒体工作者来说则很头疼,要怎么在海量信息之中,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辨出真伪,或至少确保信息不至于太不靠谱,成了每天好几次的脑力挑战。
近年来为了抢新闻,许多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例如美联社和CNN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先后发布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当时社交网站的“公民记者”们人肉搜索出在马拉松终点的两人,认定是嫌犯。《纽约邮报》为了抢“零时差”的第一手报道,误信了消息,刊登错误的照片,冤枉了无辜。
假消息的弥漫已经成了新常态,而散播假消息的杀伤力有时比没有消息更大。在一些情况下,适时的缄默比一味追求“零时差”的报道更有力也更可信,所以建立专业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显得特别重要。正如《纽约时报》首位社交媒体主任普雷斯顿(Jennifer Preston)在谈到采用运用海量信息时曾说:“我们的工作是正确地报道,这比抢先报道更重要。”(It is our job to get it right - and it's more important to get it right than to get it first)
真正高素质的新闻,是尽全力保持信息正确,但有时因为资源的不足使我们没有能力保证获得的信息百分百准确无误,在办不到的时候,报纸也不能开天窗,因为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天职。这份责任感也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而不是去写小说的最大原因。
在这种信息混乱,难以求证的时候,我们只能根据经验和知识去做尽可能准确的判断。至于真相是不是会浮出?几时浮出?大概只有时间才可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