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越南比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还要近——或为中国的藩属国,或为中国一部分。两国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异之处,越南的主体文化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响。然而,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却没有促成完全一样的民风。纵观历史上两国民间的表现,越南民风明显比中国彪悍。
众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软的。而虽然受到两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但越南仍然长期保有“尚武好战”的民族传统。那么,这种民风传统是怎么形成和保留的?
这就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独存的文化背景有关。
从生存环境而言,越南虽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生存厮杀争斗激烈程度不亚于草原部落。
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内外纷争不断,越南的国家历史烽烟不断,几乎就是一部充满战争的历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战斗英雄。对于历史上勇猛善战的英雄人物,他们特别崇敬。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战斗文化”。
从远古到现代,越南延续不少战斗英雄的节日。例如有一个民间节,叫“圣董天王”祭。那里含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少年英雄“神奇故事”:
远古时期,河内董村的一个小孩三年躺在石床上,不说也不笑,但听到外寇入侵的消息就像吹了气似地突然成长起来,一会儿就吃完了七筐饭、三筐茄,喝干了一条河的水,立刻长成一个身健力强的高大巨人。圣董身披铁甲,骑着全身套着铁护甲的战马,一手拿狼牙棒、一手持金剑,打得敌人丢盔卸甲、狼狈而逃,之后,这位勇猛的儿童英雄也消失在云雾之中……
当然,“圣董天王”只是“战斗文化”的演绎,但在现实中,越南历史上也的确曾涌现不少令越南人引以为自豪的战斗英雄。
譬如抗蒙“兴道大王”陈国峻,就被誉为民族战斗英雄,越南南北处处有“兴道大王”庙宇祭祀,香火千百年来不断。越南人对战斗英雄人物的顶礼膜拜以及战斗文化的传统氛围,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越南历史学家曾说:“越南民族的传统,历来是全民皆兵。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一旦需要扛起枪就能上战场进行战斗。”生活中,他们是知礼谦和的普通百姓,而在战场上,他们绝对是可怕而难缠的斗士。
举国抗战、全民皆兵——越南这些特点,与“草原部落”骑兵的特点差不多。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民风,就相当于东南亚的“草原部落”。
既有东南亚“草原部落”之风,那么,“草原部落”的另一个传统,越南也不可避免。那就是“义字放两边,利字摆中间”,奉行实用主义,崇尚丛林法则。
很多人都以为草原游牧民族具有“团队精神”,他们很团结,孰不知“见利忘义”也是其一本性。在猎物和资源面前,他们六亲不认。
在任何一个社会,杀人越货都被社会主流鄙视。但在游牧民族社会,杀人越货却是一种生活方式。连老婆也需要抢,你不抢就娶不到老婆,你不强悍自己的老婆就要被别人“取”走。 除了牲畜、武器,游牧民族很少有其它财产。大多游牧民族,生来处于一穷二白的贫困状态,所以把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作为”天然生存法则”。草原狼道,其实就是“强盗逻辑”加“实用主义”。
历史上,越南曾遭受过蒙古帝国、法兰西帝国等多国侵略,这些强盗国遭到了越南强烈抵抗,但就像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越南人的心理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劫匪影响,甚至沾染上了蒙古帝国的草原部落狼道之风。而凡是具有此风的民族,在他们的带头人眼里,往往是没有什么道义和信用可讲的,说翻脸就翻脸,不念旧恩。就像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样,得到宋国帮助反倒算计宋国,假道伐虢见利忘义、一切为利益最大化战斗。
回顾越南历史,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的开创者,本是“中国的第一个南下干部”——秦人赵佗。中越自古相交、联系千丝万缕。但为什么同处“儒家文化圈”中,越南民风迄今没有被“软化”?一是因为“儒家文化”对他们上层影响大,对底层民间影响小。二是因为整个国家形势所迫、“实用主义”大过“中土主义”。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两大传统,使得越南每每在大国博弈中,尝到甜头。所以,他们愈加崇尚两大传统,直至成为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生存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