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网专稿 明永昌整理)在中国连续三天无法使用的谷歌电邮服务Gmail昨晚被解封,但有用户发现手机Gmail邮箱下载速度龟速,而官方也并未说明之前Gmail被封锁的原因。《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呼吁网民如果Gmail如果真的被封锁,就应该接受现实,此番言论也引起许多中国网民,尤其是Gmail使用者的不满。
从上周末开始,中国网民反映Gmail客户端无法登陆。许多使用Gmail的中国网民无法从自己电邮客户端收发邮件,在网上表达强烈不满。根据谷歌提供的中国实时流量图,自12月27日起,Gmail在中国区的流量几乎掉到了0。谷歌发言人回答媒体询问时称,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检查,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服务端出了问题。
早在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后,谷歌电子邮件等服务的网页版就无法在中国正常使用。尤其是自从今年6月起,几乎全部谷歌服务在中国都严重受到干扰。但不少中国网友还是会利用Gmail App或其他第三方邮件应用,透过IMAP/POP/SMTP协议收发邮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媒体相关问题时,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建议直接向中方主管部门询问。但她进一步指出,中国对外国投资者在华合法经营一贯持欢迎和支持态度,并一如既往地为外国企业在华开展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
Gmail是全球最大电邮服务,被评价为当下同类系统中“功能最强大”。 它在中国至今有不少用户,尤其是与国外联系频繁的人。有网民在微博上指出,不少学生目前正是出国留学申请的关键时期,填写的联系信箱都是Gmail,这样的封锁将要给学生们和海外高校联系带来极大不便。中国一些学术界人士也担心,如果Gmail被封,将对中国学术研究和国际接轨有很大影响。
也有网民说,中国不少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都用Gmail与外界联系,如今Gmail被封,许多公司、商人无法和国外客户、合作伙伴沟通,对它们影响很大。有网民对Gmail完全被封感到意外,表示据悉一些政府部门如商务部对外联系也用Gmail,质疑如今收不到国外电邮,不知道商务部如何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但中共喉舌《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今天(12月30日)发表社评,为封锁Gmail的举措辩护,指如果说Gmail真是被中国封锁,一定有重大安全原因,那么中国的使用者就应接受这现实。
题为“中国出于安全考虑‘封’Gmail不可信”的社评文章指出,Gmail在中国被停用,原因未明,“西方舆论”立刻宣称是中方要以此加强网络监管,“指责未免过于简单”,指Gmail是技术复杂的邮件传输系统,“这当中大概有些外界未必很容易猜透或搞明白的蹊跷”。
社评指出,“如果说Gmail真是中方封的,那一定有新出现或者新发现的重大安全原因促成这一行动,而决非仅仅出于‘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担心’。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使用者就应接受Gmail在中国停用的现实。然而我们希望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
社评又说,谷歌和中国的关系一直是“谷歌有多大意愿遵守中国法律的问题”。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加强国家安全的现实任务”。“中国的网络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都是我们同西方大IT公司打交道时回避不了的考虑”。
社评指“中国的互联网政策是有逻辑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符合中国利益。“因此无论Gmail是谷歌还是中方的原因,或者是复合原因,使用者们不妨顺其自然,做多手准备”。
上周四,中共理论期刊《红旗文稿》刊发了一篇名为《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研究"翻墙"技术》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当前互联网搭建技术、大数据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翻墙技术和无线网络攻击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共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认为需要“高度重视”。
泡泡网一篇署名“卿子衿”的分析文章指出,这大概是中共党刊首次间接承认GFW的存在、透露翻墙技术对言论管控形成了影响——令当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陷入被动。”引发舆论对翻墙软件制造方甚至翻墙软件用户的人身安全的担忧。有“翻墙软件”这段文字引起舆论广泛热议,有推测认为“或许很快连VPN都不能用了”。
对于文章所列出的一些“应对计策”,分析认为大致描述出了一个构建“国家局域网”的概念性思路。如果 “局域网” 构建成真,不排除将来中国用户接入国际互联网会成为一种需要经过申请的行为,通过对公司、学校、机构等发放许可证,允许单位申请接入互联网,以享受境外的商务、学术、信息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