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 台胞的主要祖籍地
● 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 台商投资的密集区
自1981年福建省第一家台企落户漳州以来,漳州已累计批准设立台企26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占福建省40%,是全国地级市中利用台资仅次于苏州、东莞的台商投资密集区。截至2012年5月,我市合同台资总额累计达113.6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额68.49亿美元。
漳台两地一衣带水、一水之隔,人文历史与经贸关系源远流长,漳州是台商最早进入祖国大陆投资的地区之一。自198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漳州注册以来,一批又一批台湾同胞到漳州投资兴业。与此同时,漳州不断营造台商投资良好环境,加大服务台商台企力度,台商创业在漳州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继往开来 漳台合作创双赢
近年,为加大扶持台商创业,漳州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台商投资与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台企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台商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首创涉台案件审判庭,聘请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加强台商投诉协调工作。同时,深入企业,开展“进台企、解难题、促发展”、“银企合作促融资”、“创建台企巾帼文明岗”等活动,进一步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同时,为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台商台胞就医、子女就学,漳州还在各县(市、区)重点医院推行台商台胞就医“绿色通道”,并支持厦大附中增办海峡部,面向台湾招生。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独特的对台综合优势,大批台商来漳投资不断掀起热潮,漳台两地经贸往来不断加强,台商在我市投资由小项目向大项目转变,由单个项目向带动产业链引进转变,由投资一般加工业向投资先进制造业转变,投资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漳台经贸进入大发展、大提升、大繁荣阶段,漳州成为全国吸引台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和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密集区。截至2012年5月,我市合同台资总额累计达113.6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额68.49亿美元,是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三的台商投资密集区。
台湾百家上市企业已有台塑、灿坤、长春、统一、泰山、天仁、台玻、正新、宏全、康师傅等在漳州落户,古雷石化、福欣特钢、凯景钢铁、捷波电子、汉晶光电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成为我市龙头企业,并带动和培育我市石化、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产业的发展。台商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推动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1年全市规模“三资”企业工业产值、“三资”企业出口额、涉外税收约占全市总额的50%左右,而台资企业的产值、出口、税收均占三资企业的一半以上。台商不仅兴办企业,而且捐资建设漳州图书馆、华阳体育馆等公益事业,改善了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
台商投资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组织形式,增强了我市市民的开放、竞争、机遇、风险意识,市场、效益、诚信、品牌观念,促进了我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快了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和新经济组织的培育成长。可以说,漳州台商一个个“货殖利生,至诚至性”的创业故事、一幅幅“情系桑梓,共襄盛举”的创业图景,宛如玑玑珍珠,折射出漳州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
加大扶持 鼓励支持台商二次创业
为进一步宣传漳州、推介漳州,努力营造服务台商在漳永续发展的浓厚氛围,兴起台商新一轮创业高潮,在第四届海峡论坛·漳州活动隆重举办之际,漳州于6月17日隆重举行“创业漳州台商大会暨第十六届漳台经贸恳谈会”,回顾30多年来广大台商来漳创业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展望漳台经贸合作的美好未来。
本次台商大会是历届恳谈会以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大会,是我市对台经贸工作中具有历史意义和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目前应邀拟参加“创业漳州台商大会暨第十六届漳台经贸恳谈会”的台商有502人。其中,来自台湾岛内嘉宾153人,全国台企联邀请的各地台商代表102人,在漳台商247人。
据悉,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支持台商二次创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爱护、学习台商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今年“创业漳州台商大会”期间表彰一批在漳投资时间长、贡献大的台商。此外,漳州在大会召开前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台商创业和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包括放宽市场准入、简化项目审批、放宽出资方式、减轻税费负担、支持集约用地、资金扶持优先、提高信保扶持、支持大项目、支持设立总部、鼓励上市、支持设立金融机构、支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创立自主品牌以及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建立联系服务机制等专门针对台商创业和台资企业发展的16条政策,以最大的诚意让利优惠,以最大的能力扶持台资,以此激励更多的台商投资创业,扶持更多的台资企业做大做强。⊙施外轩
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启航腾飞
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是国家重要的临港重化产业基地。近年来,漳州市充分利用古雷具有港口优良、区域优势良好等条件,积极发展石化产业。2008年,我省批准实施《漳州古雷区域发展建设规划》;2010年1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修编)》中,我省又将古雷经济开发区由原来的石化中下游产业基地,提升为与湄洲湾石化基地并列的海西石化基地;同年5月,古雷石化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并赋予台资项目特殊核准政策。
古雷开发区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台湾石化产业园区116平方公里。漳州市将以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把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作为漳台产业对接的重中之重,积极引进石化上下游产业项目,加快石化产业集聚,着力把古雷石化基地建设成技术领先、安全环保、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超大型现代化临港石化产业基地。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于2005年,2006年4月由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随着2010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后续效应持续扩大,园区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创业园规划总面积3万亩,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交通便捷,有“天然温室”之称。创业园核心区是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所在地,是一个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营销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和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园区按照“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典型示范” 的发展思路,设有“两个中心、六个产业区”,并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台湾农民在大陆创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创业园已真正成为台湾农民创业的平台、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农业科技孵化的平台、两岸农民感情交流的平台。
▲由台商吴松柏投资建设的云霄县云顶温泉大酒店,引领当地温泉经济发展。
▲台企大润发商场入驻漳州,推动漳州服务业发展。
1999年以来,“海峡两岸花博会”已连续在漳州成功举办十三届。自2009年开始,漳州同时举行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农博会·花博会”已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辐射海峡两岸的会展品牌,先后被人民网评选为“改革开放以来30个最受关注展会”,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池工业园的福欣不锈钢项目,生产不锈钢热轧板卷和冷轧板卷,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
台资企业华阳电业有限公司漳州后石电厂对改善福建省电网结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资企业灿坤集团的小家电行销全球,图为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作为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的密集区,漳州积极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围绕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这一目标,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一个创业创新的活力漳州、又富又美的幸福漳州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美碧湖,英姿初展。
打造“厦漳双城”互动的活力城市。按照“主动对接、深度融合,环湾延伸、同城发展”的思路,建设厦漳同城大道、厦漳城际轨道、厦漳第二跨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发展大公交和智能交通。推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对接合作,构建厦漳泉交通对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同城发展格局。让人员往来更加便捷、要素流动更为顺畅、创业发展更有机会,人民群众在同城化中享受更多的便利和好处。
构建“三城”合一的生态城市。按照“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打造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水城。通过保护城乡河流水网,规划滨水岸线,改善城市水系环境,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绿城。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片林,增加城市街头广场绿地,加强道路两侧绿带建设,推进城市绿地的“花化、彩化、美化”。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挖掘、传承,唤醒千年的历史记忆,改造修缮历史名人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把人文的、精神的城市内涵展示出来,提升城市档次、塑造城市形象、形成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建设景观“四线”特色凸显的魅力城市。通过规划研究和设计,强调建筑形态的高低错落,注重城市街景的控制引导,打造城市天际线、建筑轮廓线、滨水景观线、交通门户形象线等城市景观“四线”。城市天际线。把握漳州自然地理特征,控制城市建设高度,合理确定地块容积率,注重闽南建筑符号,预留视线走廊、城市景观轴线,塑造人文地标,展现城市宏观形象。建筑轮廓线。选择重要街区,运用韵律手法,加强街景控制,做好建筑限高、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建筑立面、建筑轮廓、建筑色彩、空间布局、街景绿化、夜景设计,构筑特色地标,打造城市精品。滨水景观线。通过水系梳理、内河整治,打造沿江景观,构筑水脉绿带,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激发城市活力。交通门户形象线。对联结城市内外的道路、桥梁、枢纽等交通干线,作为城市窗口、城市景观和城市标志来打造,展现城市“门户”形象。
规划“一中心六组团”融合发展的实力城市。通过深化圆山组团、优化靖城组团、整合九龙组团、提升角美组团、完善石码组团、壮大滨海组团,形成“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在城市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市间预留山体、水系、绿地和生态农、林地,集中整治和建设沿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的小城镇、村庄,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层次的优美新农村,形成“现代化城区+特色化组团+景观化纽带”的全域城镇发展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