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图片导航
图片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图片漳州怀旧照片  
 
 登科“台蔗134”
来源:收集 点击数:3621次 更新时间:2014/2/26 17:27:19
详细简绍:

引子:1955年步文公社登科大队率先试种“台蔗134”,取得成功。据统计,该蔗种,每亩单产达4吨多,比爪哇蔗种2878增产20%,是当时大陆中引进的最好蔗种。“台蔗134”是当时的龙溪县农业局引进的。它的试种成功,首开建国后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先河。

  登科甘蔗自古盛名。据载,甘蔗于汉代从印度支那传入闽南一带。唐丁儒有“醉宜薯蔗沥”诗句。宋《本草图经》说蔗“出于泉、漳者皮绿而甘”、“因利较田倍,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至明代,龙溪、海澄两县种植尤多,出现“家家蔗煮糖”的盛况。(徐渤有“户户园栽橘,家家蔗煮糖”诗句)所产蔗糖多以外销(外贸输出)为主,“无日不走分水岭,下吴越如流水”,成为赚取外汇的拳头产品。

  远在明末清初,登科洲种蔗制糖就声名远扬。据传,清朝顺治年间,内林街巨富林四舍(即林域)与湘桥村员外(亲家)黄能攀“富”比财的故事。林四舍说:“内林红糖,倒入建溪九十九湾流到(十余华里外的)湘桥,喝到水也是甜的。”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当时登科村的甘蔗生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产糖的数量也达到了使人难于置信的地步。

  据载,民国时期,登科村以种蔗为主。全村没有一亩水田,村民食粮靠运出大批的红糖从外面换取大米。为此,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丰富的种蔗技术,获取高产的经验。不过,他们也有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民国十四年,洪水冲破鳌浦(吴浦)大堤,登科受淹七天七夜,所有甘蔗,全部被大水淹死,百分之九十的登科人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当时吴赐匪首,还派锄头捐,十六岁以上的,每月要交银2元;加上旧政府的苛捐杂税,官匪交结,地肥民穷,大部分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过着流浪他乡食不果腹的生活。时有民谣:“登科洲田无做,园无修,食麦糊糊胡须,食饮糜拍嘭泅。”这是登科村史上甘蔗最为低潮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最为艰难的岁月。

  建国以后,登科甘蔗走上全面发展道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5年步文公社登科大队试种由龙溪县农业局引进的“台蔗134”,取得了很大成功,标志着闽台农业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1958年,登科大队的“台蔗134”再掀新高,亩产5吨。丰产片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甘蔗高产”奖状。1965年登科甘蔗亩产量达到2万斤;1978年步文公社登科大队543亩甘蔗平均单产10.7吨,高产面积居全省首位,单产为全省第二位。据统计,十年间(1974年—1984年),全村平均每年种蔗面积602亩,单产17029斤。三中全会以来,1980年全村种蔗面积530亩,单产21377斤,创造历史最高纪录。1978年该村农科组,搞一坵“611”甘蔗高产试验田,面积2.1亩,经过省蔗麻研究所、龙溪地区农业局、龙海县农业局、漳州糖厂、步文公社等单位验收鉴定,总产78036斤,单产37160斤。同年9月,又有2根长度4.5米的高产蔗标本,其中一根重量21斤,另一根重23斤,被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登科甘蔗自建国以来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止,亩产、品种、栽种技术等方面,一直位居漳州前列,为福建、漳州的蔗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登科甘蔗蔗“登科”。1958年12月8日,时任登科大队大队长的种蔗能手林佬带着优良品种“311”和从广东引进的“703”(可开花),光荣赴北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荣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的奖状,登科甘蔗自此闻名全国。一时间,吸引了全国各地党政领导、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取经,更有不少国外专家学者慕名而来。

  1978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康克清和阿沛阿旺晋美在地委书记刘秉仁、县委书记周顺民、县长郭彩虹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登科高产甘蔗;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省,福建省的各个地区,龙海县的各个乡镇,都有组织一大批人马参观,人次不计其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福建日报社、福建省电视台等记者也纷纷前来采访、摄制报道。

  同年9月,菲律宾华侨观光团一行13人(5女)到登科参观取经。当时正是白露秋分甘蔗盛发的旺季,外宾在蔗林里,亲眼见到叶绿枝高秆粗的甘蔗时,一位略带晋江口音的华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看到侨报介绍的中国高产蔗,我不相信。现在实地得到证明,我信了,服了!”1980年7月,阿尔巴尼亚外宾一行7人,在原步文公社党委副书记郭坤万陪同下,参观登科甘蔗,当场发表感言,伸出拇指,连连赞扬“社会主义中国,真行”。

  梧桐引来金凤凰。登科甘蔗的高产丰产、种植栽培的优化、耕作改良技术的先进,为登科赢得声望的同时,也为登科甘蔗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登科甘蔗火车站,1958年创建。是漳州糖厂在登科洲修建的一条小铁路——蔗糖运输专用线,由起点站厂区至终点站登科洲线,途经古塘、孚美、六石、后店、翁建,长6公里。此外,还在北溪边建置吊起重机码头和起重机平台,以装载从上游的浦南、华安和下游的榜山、海澄等地水运的甘蔗(旧址仍在)。1963年福建省农科院在登科洲设立了省蔗麻研究所,研究开发甘蔗黄麻品种改良、技术创新。该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取得了三十多项国家、部优、市级科研成果,为福建乃至全国蔗麻事业做出不小贡献。原全国政协主席、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专程到所视察。


  一株株甘蔗撑起了登科半边天。大家知道,种甘蔗被人们称为甜蜜的事业。由于种种原因,现登科甘蔗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一份份奖状,一份份荣誉,却永远铭记着当年那一段峥嵘的岁月、辉煌的历史——1957年省长叶飞签发的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奖状,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国务院奖状,1963、1964年省长魏金水签发的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奖状,地、县、公社的奖状数十个,所有这些,无不印证了当年那一段段流光溢彩的日子。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百年旧照丰作厥宁楼 下一篇:中山公园1919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