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是丰作厥宁楼的全景:群山脚下,外层有序聚集着一些民居,中间有一字形长条民居衔接着半弧形土建筑;中心是一硕大的土楼。明信片左上部贴一枚蟠龙一分加盖中华民国“大国字?”邮票,盖销半切小圆戳“厦门AMOY1913年2月2日”, 照片由鼓浪屿英商美璋照相馆摄制。经高先生考证,1909年美国传教士毕腓力(P.W.Pitcher)撰写的《厦门方志》(《IN AND ABOUT AMOY》)第86页刊出原图并有英文注释“A COUNTRY ‘LAU’CLAN RESIDENCE”, 即“一个乡村家族居住的‘楼’”。原明信片正下方英文“An Apartment accommodating 600 Men at Lan Cheng,Amoy Interior”,“厦门内地,南靖可容纳600人的住房”。 亦是说早于1909年美璋照相馆已将闽南土楼照片以明信片的形式公诸以世并流向欧美。

图②原编38号,一群乡民包括大人、小孩、怀抱婴儿妇女分二列面向镜头,一长髯老者头戴斗笠,手持拐杖,身背行旅徐徐从门洞走出;门上的石刻匾额清晰可见,这是最早流向外国的有楼名的照片“丰作厥宁”: 深山中的土楼从历史上走向我们。原明信片英文说明简洁“Country Yokel”( 乡下人)。

图③原编77号,英文说明同样简洁“Chinese wells”( 中国的井),照片中古代装束的一老年妇女踯躅走向右边,一中年妇女正从“三眼井” 中打水,几个小孩散布后方。这明信片留约四分之一空白,上有黑体“AMOY” 字样,空白处手写“1908.11.4 ”, 这有特色的“三眼井” 又在哪里呢?
经多方考究,终于发现这座“丰作厥宁” 土楼还完好耸立在原地,“丰作厥宁” 石匾额及照片上的门洞完好无损,更让他惊喜的“三眼井” 以及井上的人工石槽,原来是在这座土楼里。
明信片上的说明“南靖可容纳600人的住房”。 原来这座“丰作厥宁” 楼不在南靖县内,而是在距厦门约230公里的平和县芦溪镇,从平和县城出发也须50公里。不错,原来平和是从南靖县分出立县的,但那是几百年前——明朝的事。
如果说平和县是山区县,地处平和西北的芦溪镇更是山区的山区,与南靖、永定紧相连,是两省三县接合处。芦溪镇曾经是三县农副产品、手工业制品的重要聚散地,“芦溪、崎岭的和九峰、崎岭的茶叶均载誉闽南”(《福建省地图集1962·平和县》)。这里还盛产品质上乘的烤烟,很早就作为商品通过河运走向漳州与石码,走向厦门,并通过这些烟行畅销南洋。芦溪人可能早期就有人出外经商谋生。200多年前,1699年(康熙37年)由叶姓第十二世叶长文在芦溪镇芦丰村投巨资,耗时40年建成这座外径 77 米的四层高16米土楼,迄今仍是已发现的最大的土楼之一。土楼始建者的第一桶金的来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建楼者具超前的眼力,土楼建成后,在这里规划大约100亩地作为交易市场。这个农贸市场的建立,不止给丰作厥宁楼主的儿孙辈带来极大的方便,也给周边的村民方便。这一举措拉升了丰作厥宁楼与周边村庄的人气。据说一直到改革开放时,这个市场一直保持繁荣昌盛的态势。两省三县周边的农副产品都可以在这儿售出,换回必需的手工业品,也就是说,衣食住行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这座楼经历300年的风风雨雨,庇佑过多少叶姓子孙,见证过多少悲欢离合。经过岁月侵蚀,洪水和多次火魔的摧残,现在已呈破败的颓势,尤其是现在年轻的人都搬离此楼,更有年轻人求学有成,寄寓外地;或奔向城市,创家立业。现在仅有十数户人居住,只有在正月十五,凡叶氏新婚夫妇必与长辈来此祭拜祖先,届时烟火缭绕,呈现人丁兴旺的一派景象。
芦丰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产。如今丰作厥宁楼已引起海内外很多人的注目。芦溪镇已对保护、维修、合理利用这座土楼有了近、远景规划。
⊙苏通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