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位于新华西路的漳州市妇幼保健所街面。
我的童年在漳州新华西路的卫生楼度过,这里七十二家房客般的杂居生活至今还让我们家人念念不忘。不过,当年我在那26级石阶上上下下的时候,懵懂无知的我并不晓得,脚下居然是千年古城的东城墙根儿。
让我们带着反刍的本性,回溯和老街有关的星星点点吧。
漳州的城池最早在宋代才出现,当时规模寥落仅为周长2公里的土城。公元999年即北宋咸平二年,秋雨连绵笼罩四野,这年十月,山洪突发风雨大作,漳州城上千间民居惨遭灭顶,十几家百姓在水灾中淹死。也就在这一年,漳州城防汛泄洪工程得到了加强, 建成的环城濠沟引九龙江西溪之水绕城而过。
14年后,漳州的外围筑起了木栅外城,原有的土城便顺理成章成为内城,漳州城的西河此时得到疏浚,而同时修建的还有一条西濠,并在城的西南方开辟一个水门通西溪,从这个时期开始,漳州城内濠的波光奏起了潮汐的律动,渔船可以在城壕的河面上往来通行。1131年以后,漳州内城被拆,外城被全部改建成土城,这样除了城南面临溪水外,漳州城便被裹护在环形城墙的甲胄里。
以后的漳州城郭经历代逐步完善,土城也逐步砌成石墙,开设的东西两水门,随潮汐向城内濠沟吐纳着溪水。石头砌就的城墙就这么护守着一方百姓近千年,直到1919年,古城墙才迎来她的终结者。
援闽粤军入漳期间,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漳州古城墙被拆除,但东门“文昌门”城楼及月城则保存下来,共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约7米,有石阶由北而南再向西而上;城墙有南、北两段,共100多米,高约5米,此后,南段城墙上的城楼被改建成客栈,名叫“卫生楼旅行社”。1960年,“卫生楼”改为民宅。37年后,漳州迎来旧城改造,“卫生楼”被拆除,古城遗址也随之几乎烟消云散。
“文昌门”以西的繁华街区就是我们要讲述的老街——新华西路。明清时期这条街由东而西分别称为东月城(月城内)、丝线街、行春街(十字街)、东铺街、道口街(道左枢)、旗纛庙前街、观口街(观桥顶)、试院路(察院前街)、县口街。1919年,东城门前路口被命名为陆安中枢,以中枢为坐标向东、西、南、北辐射四条拓直的街道。东铺街路段被列入重点更新路段,从东月城到县口街取直拓宽,铺上石砖后,更名陆安西路。民国时期曾先后称陆安西路(始于1919年)和中山西路(始于1926年);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入城,漳州城脱胎换骨,中山西路于上世纪50年代初更名新华西路。
至今,好几代漳州人还记得圆圈,记得那个北伐胜利纪念亭。上世纪20年代,一座凉亭在陆安中枢拔地而起,亭名“延誉亭”,为四柱尖顶形状,因为凉亭底座有三级同心圆台阶,漳州人习惯称作“圆圈”。1926年,北伐军进驻漳州,重新命名漳州一些地名及建筑,“延誉亭”改名“北伐胜利纪念亭”,陆安西路更名为中山西路。40多年后,“北伐胜利纪念亭”因漳州建设“战备大桥”而被拆毁,不过“圆圈”地名却被几代漳州人铭记至今。
新华西路东起文昌门,西至公廨巷,混凝土路面,全长1130米,横跨有千年历史的东、西两条古濠沟,从中山公园穿身而过。公园前身为漳州府衙,自宋朝到清朝大多数时间里,漳州府设有府前铺,老街东段于是有了名字“东铺头”。当年东铺桥横跨东城濠,背负着百姓的步履和往来车马,默默无闻架设着古城的交通,说不尽的车水马龙、数不尽的市井百态,曾经就在这条老街粉墨登场。这里商铺云集,商家在此兜售“漳绣”、纸花、金银饰件、手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具、农用器具、文房四宝、古玩书画。清末民初之际,“蔡同昌布庄”、“蔡同泰布行”、“玉英产科”、“幼波牙医”、“美玉照相馆”在这一路段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中叶,中山公园东门的道口街建起了百货大楼——当时漳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商场。这个时期,原来满街插花式的私营单间店铺,被许多连片的大商店刷新。新华西路国营门市部鳞次栉比,许多店号我们仍记忆犹新,比如饮服公司上海理发厅、新华书店、五交化公司新华西门市部、中百公司新华西照相器材门市部、中百公司新华西文具店、济宁药店、工艺刺绣厂、漳州刻印社、果品公司新华西门市部、东铺头卫生院、东铺头卫生院牙科诊所、漳州百货大楼等。
穿过中山公园往西行,一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香樟蔽日,清雅幽奇。曾经这里的官署衙门、道观宗祠、庙宇教堂、医院学堂参差多态沿街而立,满满书写着漳州城的政治、宗教、文化历史。爱人医院、崇正小学、旗纛庙、东坂后礼拜堂、简大狮蒙难处、宫保第、天庆观、察院行署、公廨巷、龙溪县衙等名字耳熟能详,在在勾连起人们的思绪。今天,又值重新寻访古城脉络的时候,而我们的记忆已经欲说还休了。
△民国旧照里,从中山公园西望,远景处建筑可能就是爱人医院。
△上世纪20年代的漳州第一公园(中山公园),图中的陆安西路贯穿公园东西,将园林一分为二。左边是梅冈亭一角,中为仰文楼,而两株挺拔的木棉树至今犹存。
△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官兵入城,行进在陆安西路。
△上世纪50年代末的新华西路东段,远景即是屹立在圆圈的北伐胜利纪念亭。
△新华西路卫生楼入口,该处民居是被拆除的东门古城墙遗址。
△上世纪90年代的道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