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百年来的岁月烟云,视野中的古城街景顿时影影绰绰。纷纷扰扰的表象背后,那是各种历史力量的博弈吧?
1919年,援闽粤军治下的漳州城迎来新一波城建高潮。忽一日,城建拓路工程推进到马坪街地段时,铺设石砖的工程队却面对着两三米宽的街巷止步不前了,因为一座古庙横亘在眼前。
漳郡城隍庙,自唐时已有,历经宋、元、明、清,屡毁屡修,庙宇位于古城修文东路北侧,东有戏台,右邻文庙。此时,城建在即,路面逼仄狭窄,拆还是不拆?这是个问题。
取舍之际,城隍庙和戏台一道,最终拱手相让给了城市街道的拓宽取直。如今,城隍庙旧址已成为水产公司大楼。
“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犹官之亲民者莫如守令。”中国历朝将祀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火之事。漳城城隍庙被毁似乎是个象征,当人格化的城隍再无法护佑一方百姓的时候,历史应该在呼唤另外一股力量进来吧。
陈炯明治漳史称“中外称道”,现代格局的漳州城在这个时期奠定,而其功过毁誉自是书不尽言。前面说到的马坪街,是漳州明清时期的街名,民国时这一路段先后被命名为定威路、三民路。1949年后,老街有了新名字——延安路。1954年,道路向北拓通有了延安北路,延安路顺理成章改名延安南路。延安南路最长时达766米,宽8米,曾经是漳州城最宽的马路。民国以来,延南沿街的骑楼与店铺、民居一起,共同营造着古城的繁华街景。屋檐下的店面赖骑楼建筑之助,既能避风雨又能招揽留驻客户,寓巧思于实用之中,尤其适应闽南多雨的气候特点。延南路从新华西路口到台湾路路口旧称马坪街,往南街名断蛙池,穿过修文路、博爱道口,再经厦门路(陈公巷)直至澄观道。民国时期,延南路面为石砖路和沙泥路。1952年,政府出资13.8万元,将延南路面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这是漳州城第一条水泥路。
在近400年的岁月里,这条老街都是漳州城的主干道。百年来,老街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堪称漳州金融一条街,有着“半条马坪街,尽是金银铺”的美誉。
明末清初,这里开始出现首饰加工买卖的店家。清光绪年间,马坪街一带已有数十家金银首饰店。公元1910年,其时为清朝宣统二年,新加坡华侨严万年在马坪街经营皮鞋买卖,当时店铺里的产品虽然工艺粗糙,只是布鞋式皮鞋,却是漳州面世的第一批皮鞋,可谓“别开生面始于足下”。民国时期,皮鞋业逐步发展,皮鞋店和百货、银楼、金铺、五金店、印刷店云集在这条老街,“南佳”、“时代”、“步远”、“西施”皮鞋店,“天宝”、“元春”金行,“陈崇利”五金、“古宋”、“东方”印刷店……曾经是老街的品牌。
 
老街今生也沧桑,老街前世也辉煌。延南路断蛙池的汽车新村,铭记着漳州汽车站的劬劳功烈。老街当年改写了福建交通的历史。1919年,漳码始兴汽车有限公司诞生,第二年2月20日,时逢农历春节,漳码公路首次通车营业,这区区的20公里路是当时福建最早的汽车客运路线。客运汽车与四轮牛车、货运马车、人力车并驾齐驱,堪称一景,对漳州人古老的观念构成巨大冲击,年迈的老人称汽车作“铁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此后,漳州城公路扩展,汽车客运逐步壮大,渐成四通八达之势。不久,漳码始兴汽车有限公司因为开通到浮宫的路线,公司随之改名漳浮始兴汽车有限公司。1923年,漳州汽车总站迁到定威南路,是为福建最大的汽车站,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车站可容纳大小汽车五六十辆。
 
1949年12月,漳州汽车站建在延安南路断蛙池;1950年7月迁到新华南路;1952年,漳州汽车站回迁到延南南路。1958年,在全国开展“旅客之家”车站活动中,漳州汽车站以优质的服务,获得交通部授予的全国交通系统“红旗站”荣誉。

老街曾经诞生了漳州最早的一批照相馆。1968年,延南路建成漳州照相馆,二楼3个摄影棚,总面积200平方米,可拍摄百人以上的团体照。漳州照相馆是当时漳州最大的照相馆,也是福建省重点照相馆。当年,服务公司摄影师傅娴熟的技艺和平易的作风,仍让人念念不忘。与照相术的历史形影相随的,是延安南路那些画像店。和传统的工笔人物写生不同,画像采取西洋明暗画法,以炭精粉描摹放大粉本,而粉本多为领袖像和老照片。当年,这些画像店多集聚在延安路、新华西路、北京路,上世纪90年代,新华西路、北京路改旧建新,画像师傅便和他们的店铺迁居至此,在照相业与电脑影像双重冲击的夹缝中,随遇而安地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