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老行当--车木 | 来源: 点击数:3770次 更新时间:2012/4/3 14:46:39 |
车木指的是用刀削刻旋转中的木头或竹器,从而把木头或竹器削成圆木件,也叫木旋。在上个世纪,车木制品深受人们喜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比如碗、勺柄、刀柄、床脚、椅面、蚊帐架等家具。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玩的陀螺、木偶、拨浪鼓,中医用的拔火罐筒、寺庙里的签筒、木珠等等,也是车木制品,用现在的话来说,车木制品就是当时的主要流行趋势。
来到芗城区建元路元南新村1幢103号,找到一处不起眼的车木小作坊,面积20平方米不到,里面满是棍棒和碎屑。在几台简易的车木机台上,木屑如雪花般从车木师傅卢建成的刀下飞出,时而呈彩虹状,时而呈水花状,不一会儿便落满机台和地板。漳州大鼓凉伞的骨架、鼓槌等车木制品即是在碎屑纷飞中产生。不过,车木这项老行当正一步步走向没落,大鼓凉伞的骨架制作工艺也濒临后继无人。
车木师傅卢建成和弟弟卢建山从事这一行当已有三十多年。兄弟俩师从父亲卢简蓝——一位漳州有名的车木师傅,曾制作过一个一米多高的车木花瓶,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展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1980年后,兄弟俩跟着父亲卢简蓝在市区新华东路开了家车木店,从此与车木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年过4旬的兄弟俩一起开了这家店,继续父亲的车木事业。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漳州懂得大鼓凉伞的骨架制作工艺就只剩卢家兄弟俩了。他们一年做到头大概有两三百把,每把大鼓凉伞骨架的价钱为30元左右,扣除成本后所赚不多。而其他的车木制品则被更加新颖、便宜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蚕食空间。微薄的利润空间加上黯淡的前景,使得许多原本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纷纷转行。卢建成一直在苦苦支撑,为了糊口,他另找了一份保安的兼职工作。
卢建成介绍说,车木劳动强度大,工作场所噪声严重,而工资却偏低,使得愿意学习和从事这项老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于是车木行业正慢慢走向没落、消失,而大鼓凉伞的骨架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旋转的车木这项工艺还能转多久?车木,一个与历史车轮一起旋转的老行当,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坎坷,历尽磨难,如今已伤痕累累,正慢慢地减速,也许再过不久,这一老行业将离我们而去。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小吃”的兴衰 下一篇:天宝“石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