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桨橹业最后的守护人
来源:转载 点击数:4006次 更新时间:2013/9/9 15:10:07

曾几何时,东山岛的桨橹制作行业闻名大半个东南沿海。在东山岛大澳渔港附近,有位叫做张振寿的老师傅。72岁的他,坚守着传统的木质桨橹的制作,也是坚守东山岛“芳成”老字号的传承人之一。

  当年:一身手艺养活十几口人

  桨橹,是渔船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位于东山铜陵镇打铁街的“芳成”号,是一家以制作桨橹为主的老字号手工业店铺,仅桨橹、木质钩头(滑轮)、船锚等渔业生产用具就多达六七百种。张振寿说,“芳成”号是父亲张水顺于民国时期创办,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当时父亲靠着一身手艺,就养活了一家十几口人。

  受家庭影响,张振寿六七岁时就随父亲学习桨橹制作手艺,很快就小有名气。笔者了解到,“芳成”号独创的桨橹等渔具产品,技艺精湛,是当时誉满浙江、闽南、粤东一带的知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    

  “1972年,东山渔业生产队从闽南渔场转场到舟山渔场,我父亲和大哥被县里委派到舟山、沈家门,随船制作桨橹等渔具产品。如用相思木和盐木混合制成的、高达3米多的保家钉,在与强台风抗击中完好无损,一船人的性命都保住了。”言语间,张振寿流露出几许自豪。

  “芳成”号的产品好在哪里,在张振寿看来,就是“功夫”。“每个地方的渔船和作业方式都不一样,所需的桨橹也就不一样,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材质、什么样的大小。”张振寿说,“每一张橹都是‘量身定做’,所以有时还需提前预订。”

  如今:老字号不知走向何方

  岁月变迁,和许多老手艺一样,如今桨橹业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

  “以前,我们出海到别的地方,很多当地人都要跟我们拜师来学技术。”张振寿说,“如今,钢质渔船大规模应用,桨橹生意已淡了很多,会做的人已经很少。”    

  张振寿说,最多的时候,家里有七八人都在从事桨橹制作这一行当,现在只剩不到三个人。“晚辈们早就改行了,有的开音像店,有的在厦门打工,兄弟几个年纪大了也都不再做了,钢质渔船当然有它的优势,但是用老式的桨橹出海,顺手且稳定性好,不容易坏,手工做的木钉,和铁钉钢钉质量差不多。”

  希望的曙光还依稀闪烁。

  “做桨橹靠的是摸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芳成’号桨橹有它的独创之处。”张振寿的侄儿,今年48岁的张志松补充道。而他是“芳成”号最年轻的传承人。    

  “过几天和几个兄弟、侄儿们再商量一下,看有没有其他的出路,再盖一座作坊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芳成’号不至于走进历史。”张振寿望着远方的大海,神情凝重。

  链接:“芳成”号桨橹业的故事

一手独家秘传技艺,一张量身定做桨橹,演绎一个精彩人生。请听张振寿师傅讲述——

     漳州东山岛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它留下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余韵。其中,东山岛的桨橹制作行业曾经名震大半个东南沿海。在东山岛大澳渔港附近,有位叫张振寿的老师傅。73岁的他,依旧坚守着传统的木质桨橹的制作,他也是东山岛“芳成”老字号现今惟一的传承人。如今这个老行当随旧城改造的推移,数易其地。前不久,新的工场搭建完工,张师傅决定与兄弟、侄儿一道,组织一场演练,一者重温做桨橹的艰辛日子;二来让“芳成”号不至于走进历史。

  一张好橹能娶上一个好老婆

  桨橹,是木质渔船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位于东山县铜陵镇打铁街的“芳成”号,是一家以制作桨橹为主的老字号手工业店铺,仅桨橹、钩头(滑轮)、船锚等渔业生产用具就多达六七百种。张振寿说,“芳成”号是他父亲张水顺于民国时期创办,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当时父亲靠着一身手艺,养活一家十几口人。

  “我和几个兄弟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的。”张振寿说,受家庭影响,他六七岁时随父亲学习桨橹制作手艺,很快就小有名气。笔者了解到,“芳成”号独创的桨橹等渔具产品,技艺精湛,是当时誉满浙江、闽南、粤东一带的知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

  “1972年,东山渔业生产队从闽南渔场转场到舟山渔场,我和大哥张振钟被县革委会派到舟山、沈家门,随船制作桨橹等渔具产品。如用相思木和盐木混合制成的、高达3米多的保家钉(船锚),在一次与强台风抗击中完好无损,保护了渔船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芳成’号再度名闻一时。”言语间,张师傅流露出几许自豪。

  “舟山、晋江、厦门、石码、崇武、海口……”张振寿掰着手指头说,很多外地渔民都到东山来买渔具买桨橹,不少人慕名跑到“芳成”号,坐在店里等他交货。当时很多“讨海人”说:“有一张好橹就能娶上一个好老婆。”

  “芳成”号的产品好在哪里,在张振寿看来,就是“功夫”。“每个地方的渔船和作业方式都不一样,所需的桨橹也就不一样,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材质、什么样的大小……比如浙江那边冬天冷,做法又有不同了。”张振寿说,每一张橹他都仔细“量身定做”,别人一张橹卖300元,他的要卖450元,还得提前预订。

  独家秘制的浆橹特别好使

  岁月变迁,和许多老手艺一样,如今桨橹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

  “以前,我们随船转场到别的渔场作业,我看很多外地的桨橹,做得太粗糙了,没有把握技术要领,不好使用。” 张振寿比划着说,用他做的桨橹出海,摇起来顺手,不脱位,且稳定性好。“比如我们手工做的木钉,比现在那些铁钉、钢钉质量都好,还可以做得很大,也不怕台风,当地很多同行都要向我们拜师学技术。”

  做桨橹靠的是摸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一张好的橹关键在它的弧度,加工这弧度全凭经验和手感,用火烘烤弯成,既要依材质的不同,又要依船型和捕鱼作业方式的不同制作。这是 “芳成”号桨橹独创之处。

  为传承老手艺欲申报“非遗”

  1958年,张振寿以其优秀的桨橹棍制作技术,被当时的东山县竹木渔具社吸收为县级集体企业职工。他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自此后,他的技术在当地推广,他的桨橹棍渔具产品畅销国内许多个沿海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张振寿所在的企业关闭,他和家人为重振“芳成”号,开始搞单干。如今,随着钢质渔船大规模应用,桨橹生意已淡了很多。曾经闻名于闽南一带的“芳成”号桨橹业,如今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退休后的张振寿师傅每月能领到1960多元退休生活费,是他们厂里退休金最高的人。

  采访中,张振寿道出做桨橹的酸甜苦辣咸,他说:“做桨橹是苦力活,刨、凿、削、锯、火烤,全靠一双手,还有风帆绳索以及几百种五金配件的如何灵活、科学搭配使用,光靠脑袋瓜不行,重要的是经验。每遇夏季渔汛旺季,排队要货的人也多了,一天下来骨头快散架了,但看到顾客美滋滋拿到心仪的桨橹欣然离去时,我们心里也宽慰了许多。张师傅回忆道,最多时候,家里有七八个人都在从事制作桨橹这一行当,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晚辈们早就改行了,有的开音像店,有的在厦门打工,兄弟几个年纪大了,也都不再做了。”

  张振寿希望和几个兄弟、侄儿商量一下,将老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争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芳成”号不至于走进历史。 

  ⊙黄辉全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漳州话与台湾闽南话 下一篇:朱熹与白云岩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