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家笔下的漳州》 黄荣才 文/图
漳州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在漳州行走,无论人或者物,还是风情、地理,总有文化的韵味飘逸而出,类似于不同的矿藏,有不同特色的矿脉让人可以循迹前往,挖掘被掩埋或者蛰伏的文化。漳州的文化不是一览无余,许多文化掩映在某个点之下,这多少像网络上各式各类的标题,唯有点击,才有可能展开阅读,看到真正的内容。读《作家笔下的漳州》,就有了点击漳州文化的感觉。
漳州文化纵横存在,穿越古今,如果一个点一个点参观,或者分开从不同书籍翻阅,多少有点分散,甚至断断续续,阅读《作家笔下的漳州》,却有了方阵一样的集体欣赏。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四个板块,阅兵式上的方阵一般,整齐地出现,组成了《作家笔下的漳州》这本书。
历史总会成为烟云。许多历史的存在除了留在字里行间之外,还有一些遗存,也许当年是某种标志,也许只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不起眼的细节,因为历经风雨之后的存在,它们反而成为一种钩沉记忆的联系和纽带,让后人对接曾经的过去。漳州文庙不仅仅是个传递书香的地方,在作家笔下,古文庙留下很多东西,“明代建筑雍容典雅,一派中庸平和之气,宏阔的屋宇和精致的细节,形成稳固均衡之美,展示着一种温醇的思想和情怀”(《悠悠古文庙》)。“闽南土楼景象万千,风姿百态,古拙淳朴,亦雅亦俗”(《土楼行走》),二宜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和匀称性,裕昌楼的东倒西歪,它们代表的仅仅是漳州众多土楼中的一个点,但传递的不仅仅是建筑,更多的文化连绵其中。作为平和佛都的三平寺,历经千年至今,香火旺盛,品位提升;崇文书院、南溟书院、东壁书院是明代铜山三大书院;角美流传村的天一信局是大清第一局;八卦楼本名威镇阁,曾经两建两毁;龙文塔是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任龙溪县知县刘天绶为了“镇邪”、“把水”和展示漳州物华天宝而建;以及大同路的标志性建筑塔口庵经幢等等。这些遗存,在作家的笔下,被拨开面纱一般,款款叙述当年的种种,历史的风云从这些遗存穿越而来,让我们看待漳州的某些故事目光不再迷茫,而有了一些坚定和自信。
遗存仅仅是历史的一小部分,睹物思故需要某种境界,或者更多的是文化人的事情,更多的人愿意在自然风光中愉悦自己。那么,漳州的绿色山水就以它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生活时所梦寐不忘的”,“我经常思念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林语堂在76岁高龄的时候,把自己思乡的浓郁情怀注入笔端,让他有了“我对于家乡的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都感到满意”,于是有了《我的家乡》。传说中天书的华安仙字潭、六鳌抽象画廊、有着迷人风光的小山村长教、秋染霜叶红的九侯山、云霄将军山,石码的小巷,漳州古城的记忆,以及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深山土锅炉等等,这些仅仅是秀丽漳州的一枝一叶,然而它的气息是那么的浓郁,足以让作家“我曾不只一次地像鸟儿来拜访你”。在悦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赏心。何也在文章写到的这句话,或许就是我们欣赏漳州山水的另一种目标:“我在想,抽象画廊诠释的角色,大概不仅仅是一处山川形胜,它更应该是通过你的目光去翻阅大地情怀的地方。”多少漳州人和漳州以外的人,因为漳州的山水,阅读或者参悟了漳州这片土地的情怀,这种情怀浓郁得化不开,成为一辈子的记忆。
不仅仅有静态的遗存,也不仅仅是山水。从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始,甚至更早之前,在漳州生活的人群中,有一些先贤的身影留了下来。历史长河,能够留下一滴已经不易。这些先贤,不仅仅是让漳州的这块土地有了灵气,更有了厚重,有了人文情怀。因为他们,漳州避免了轻飘飘,甚至被忽略,他们是漳州的高度,是漳州的定海神针。一代完人黄道周、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太平宰相帝师蔡新、从漳州走出的第一个学子陈珦、编写《东洋西考》的明朝人张燮、因茶具而名存百代的卢维桢、刚正不阿戴时宗和板桥林家以及村医吴夲等等,他们的身影或者飘逸,或者俊朗,或者铮铮硬骨,或者奔波劳累,上至达官,下至村医,他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历史的匆匆过客人群中留下身影,被载入史册。位高或者位卑,不是他们走入历史的通行证,黄道周、蔡新等固然位高权重,但吴夲仅仅是个村医,却也成为悬壶济世的保生大帝。许多时候,历史关注的是职位以外的东西。在漳州,不仅仅是这些人,还有不少人留下身影,他们撑起了漳州人的天空、高度,那是一种精神。
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的风情,也是解读一个地方的钥匙,民俗风情历经千百年沉淀,是一个地方的胎记。大鼓凉伞、芗曲、连家船、片仔癀、木偶、水仙花、手抓面、柚香奇兰等等,是漳州作为鱼米之乡,花果之城的不同注脚。“九龙江是一条母亲河,连家渔船则是依托在母亲河怀里的摇篮”,诗情画意背后也有辛酸;“大鼓凉伞起源于明朝,与一个叫戚继光的将军有关”,谁能想到,这欢庆的民俗居然是战争之后的产物;“漳州芗剧就是台湾歌仔戏”,一种地方的戏曲,证明的是两岸深厚的渊源;漳州木偶,是一种血脉,还是一种桥梁,一种力量;凌波仙子水仙花,百花村的命名源于朱德,许地山把落花生上升到朴实无华的哲理高度,平和人用蜜柚花熏制白芽奇兰茶制出柚香奇兰等等,在作家的笔下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漳州的民俗风情像一轴长长的画卷,在这本书里仅仅能列举一二而已。
不仅仅是民俗风情,漳州的文化还有许多在这本书之外,或者说没有被点击到。一本书的容量,只能是品味漳州文化的一扇窗口,是点击漳州文化的一个按钮而已。有了这个按钮,我们可以循迹前往。这本书以作家的目光看漳州,充盈的就是文化情怀来写漳州、解读漳州,宛如向导,带着大家行走在漳州的大地上,款款而谈。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全部是漳州的作家,他们不仅仅对这块土地熟悉,对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熟悉,他们还有着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热爱。书中的文章,爱我漳州的情怀弥漫其中,强烈的家乡情怀足以感染阅读该书的人热爱漳州,热爱这块土地,热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
《作家笔下的漳州》,杨西北主编,2010年6月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漳州作家写漳州的文章40篇,分为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四个部分,从人物到故事,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向读者展现了漳州名人辈出、遗存众多、历史文化厚重以及今天的绰约风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