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城区打锡巷霞仔巷32号,进门是一间约12平方米的小作坊,门旁、墙边及搭起的架子,只要是能放上东西的地方,堆满了制作乐器的木板竹子材料及乐器部件。凿孔机、刨光机、小带锯占据作坊中间的三角地带,剩下的就只是过道。然而,就是这小得不能再小的工作场所,今年66岁的黄江泉,已经在这里做了四十多年的乐器。
从小作坊进去,是四十多平方米的祖厝,看上去很是沧桑。小小的客厅墙上,悬挂着一排做好了的弦乐器,门后摆着二堆已经粘成圆框的月琴箱体,一直顶到天花板;窄窄的过道里堆着木料,只容一人行走;小卧室里也存放半成品,甚至连床顶也不放过,整个家里显得窘迫逼仄。只有他儿子住的低矮阁楼,没有了这些,看上去还算清净些。
1962年,漳州市文化馆在土白社办了家民间艺人福利生产合作社,简称民艺社,由漳州制作乐器名师林旦负责技术指导,生产管弦类、打击类乐器,笛子洞箫、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竖板倒板、木鱼大鼓,几乎所有的闽南民间乐器都做,西洋乐器中的吉他、提琴、曼陀林也做。他们做的乐器因产品质量好,销售到全国很多地方。那一年,初中毕业的黄江泉进入民艺社,师从林旦,心灵手巧的他很快掌握了乐器制作的技艺。后来,因文化馆不能办企业,民艺社划归巷口公社管理。1969年,只有三十多人的民艺社里,有7人参加上山下乡,黄江泉名列其中。七位技术骨干的离去,致使民艺社无法正常生产,不久倒闭。
作为林旦得意门生的黄江泉,上山下乡到长泰县坂里公社坂新大队,直到1979年才回城,到漳州市人造板厂当工人。黄江泉重拾手艺,在家做起了乐器,并一直坚持下来。
黄江泉做的乐器,品种实在太多,几乎什么都做,顾客要什么就做什么。因声名在外,甚至一些台湾同胞也慕名而来。但因只有他一人在做,根本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制作乐器的进口红木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有些名贵的檀香木甚至买不到了,一些较高档的弦乐器如今无法做。
因为找上门来的顾客太多,黄江泉曾想找当年的师兄弟来帮忙,但当年那些师兄弟要么年老、多年没再做乐器,要么不屑再拾这赚不了多少钱的辛苦活,只好作罢。也曾有人来学,可是只学了一星期,就因为艰苦而放弃。他的儿子也嫌做乐器赚不了什么钱,看不到希望,宁愿到其他企业打工。
面对没有一件值钱家用电器及摆设的家,黄江泉显得很无奈。以前全家的生活都是靠他一人做乐器来维持,如今虽然乐器价格有所上升,但妻子没有退休金,他一个月顶多3000元的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老两口的生活。根本不敢奢望买新房,继续蜗居在破落的祖厝里。
手工乐器小作坊,黄江泉一个人艰难地守着,独自行走在高雅却充满艰辛的路上。至于还能走多远,这门手艺能否传承下去?对年近古稀的黄江泉来说,实在无法想象。 ( ⊙郑德鸿 王俊人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