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泥、拉坯、修坯……近日,在南靖县龙山镇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瓷艺工作室内,笔者看到,漳窑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俊和陶艺师老罗在认真工作,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一件精美的漳窑瓷器渐成雏形。
“漳窑艺术魅力独特,内涵和特质相当丰富,是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林俊说,漳窑制作技艺失传近百年,由于缺乏相关的学术研究,存世的很多漳窑精品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据林俊介绍,创烧于明前期的漳窑,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型古朴大方,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达四个世纪而不衰,目前在北京、台北两地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日本等均有漳窑馆藏。
今年52岁的林俊是漳州知名的收藏“行家”,出于对漳窑的喜爱,80年代初,林俊就开始收藏漳窑。经过多年的潜心收集,林俊共收藏了1000多件漳窑瓷器,其中不少是价值不菲的漳窑精品。
除了收藏鉴赏外,林俊还对漳窑文化十分着迷。1997年,林俊卖掉了当时经营10年、且效益不错的钢管家具厂,在家专心研究漳窑。
“由于缺乏相关研究资料,漳窑与同一时代的德化窑、潮州窑相比,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甚至被误认为是其他窑的产品。”林俊介绍说。
为让漳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世界了解漳窑,林俊自费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参观,比照各博物馆漳窑纪年款藏品,从漳窑瓷釉的玻化程度、成型工艺、烧成曲线等方面进行漳窑的断代研究。同时,林俊还带上自己的藏品资料登门向相关专家学者讨教,并从自己的漳窑藏品中挑选出一部分满意器物,按时代先后和器物类型进行分类整理。2001年,林俊花费了4年时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漳窑瓷器鉴赏》一书,供民间收藏爱好者鉴赏研究。
研究漳窑文化的同时,林俊还将重点放在恢复失传已久的漳窑传统生产工艺上。从2002年开始,林俊通过参观古窑炉结构、分析古瓷残片、釉的化学成分,实验研制漳窑生产工艺,6年间,林俊投入了几十万元,烧制了1000多件瓷器,都无法还原漳窑传统工艺。
尽管在烧制漳窑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林俊却并不放弃。2008年,林俊在漳州成立了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继续研究漳窑传统生产工艺。通过对漳窑原产地之一南靖龙山镇古窑址进行考察,并采集了窑址附近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经过1年多的配方调整,2009年初,林俊终于将漳窑的传统生产工艺恢复,并成功烧制出一批漳窑瓷器。当年6月,漳窑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了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传承漳窑传统技艺,去年4月,林俊在南靖龙山镇投资600万元创建了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70亩的漳窑烧制基地。
“今年,我打算在龙山镇建立一个规模达270亩的漳窑文化创意园,重现漳窑历史辉煌,将漳窑文化呈现给世界。”对刚刚恢复的漳窑传统生产工艺,林俊很有信心。
⊙林顺来 林国浈 杨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