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渐行渐远的红桶盘制作
来源:转载 点击数:5612次 更新时间:2012/5/29 14:27:58

 

上左:三官灯与天灯      上右:  红米斗     下: 刨圆米斗内壁

在闽南地区,凡逢婚庆或祭祀神明,红桶盘必不可少。结婚当天,亲朋好友前来道喜,所送贺礼都要放入红米斗里,再用红纸封口,俗称“封斗”。而新娘子则用红桶盘盛着小盖碗甜茶,一一奉献给长辈。长辈一般只是象征性地用小匙把茶搅一下,就得把红包压在红桶盘里,以示祝福。另外,祭祀神明的供品,也用红桶盘装上,以示敬重。

  如今漳州市区从事红桶盘制作的人已经不多了。昨日,记者来到漳州一职校附近一家专门从事红桶盘制作的小作坊,向老板林跃宗了解红桶盘制作的一些情况。

  别看林跃宗今年46岁,但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红桶盘。林跃宗介绍说,漳州制作木桶的历史悠久。解放前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木桶由桶板、桶底,桶箍组成。早期没有薄铁皮,便将竹子劈成细长的竹篾,绕成圆环做桶箍,以将桶板箍紧。当时漳州家家户户都有使用木桶。

  林跃宗这一手制作木桶的手艺师从父母。他的父母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先后进入漳州市农具厂从事木桶制作。当时农具厂主要生产用木头做成的装盛物品的器物,打谷桶、喷桶、水桶、吊桶、水勺、桶盘等,种类很多。当时实行计件工资,做一担喷桶工资7角3分,做一个木脸盘9分钱。刨锯钻敲全是手工做,而且工作时间长,从早干到晚。虽然很劳累,但一个月下来,工资也有六七十元,这在当时也算不少的收入。后来林跃宗与大哥林跃辉放学后跟着到厂里,帮父母做木桶,学会了做木桶的技术。

  林跃宗介绍说,他的产品全由杉木制作而成,主要销往厦漳泉地区。做了这么多年,他几乎不接订单,因为他知道每年什么时段哪种产品会比较紧俏。比如说农历八月,民间嫁娶及乔迁的比较多,他就主要生产红米斗。说话间,林跃宗拿起一个厚重的红米斗。记者发现,这个米斗通体鲜红光滑,表面印有八卦、金龙等图案,极具闽南特色。林跃宗说这个米斗主要用于嫁娶,长辈会把尺子、镊子、剪刀等几样东西放在里面,以示吉祥如意。除此以外,其他诸如米贞、饯盒、天灯、三官灯等同样手工精湛。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桶这一古老的容器被塑料、金属制品所替代,逐渐退出市场。林跃宗无奈地说道,由于木桶制作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市场空间小,而且原材料不断上涨,造成利润降低,导致行业萎缩,人员转行。目前在芗城区,只有林跃宗与哥哥仍在坚持做,而哥哥只做米斗一种。

  由于做木桶利润低,导致无人想学这手艺,后继乏人。目前在林跃宗作坊里帮着做的,只有大舅子、小姨子、侄儿及一个帮工共四人。林跃宗夫妻俩从早忙到晚,仅够维持一家生活费用。

  (⊙记者 王俊人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从老木匠到画师的华丽转身 下一篇:透着海洋遗韵的商业老街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