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编织笊篱
来源:转载 点击数:5029次 更新时间:2012/7/24 22:39:58

居住在漳州市芗城区香港路84号的苏龙安与妻子郑秀玉,就是一对心灵手巧、善编笊篱的夫妇。今年63岁的苏龙安,从8岁起,就开始跟着母亲编织笊篱,如今一晃就过去了55年。而郑秀玉自从1976年嫁进苏家后,也夫唱妇随跟着丈夫学起手艺,一直到现在。

  小店里,苏龙安与妻子郑秀玉正坐在店门口专心致志地编着笊篱,只见他们的手指在铁丝网间飞快地穿梭,转眼之间,一道道花纹便呈现出来。夫妻俩身后那不起眼的小店,被各个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笊篱挤得满满当当,在墙角下,还堆放着一些半成品和铁丝。

  笊篱为何物?对此,苏龙安解释说,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笊篱,用来捞饭或是油炸食品,漳州人也叫它饭篱,“主要是在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之与油或汤水分离。”不过,如今的笊篱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电饭煲、微波炉、烤炉等电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笊篱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寻常人家已不再使用,只有卖烧饼油条的小摊点、餐馆或是食品加工厂还偶尔一见。

  苏龙安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家里生活条件差,母亲林秀宝看到当时编铁线笊篱的人较少,于是决定学习编金属笊篱来赚钱贴补家用。林秀宝从杏林买来三把铁线编的笊篱,将铁丝一条条拆开进行研究,由于本性聪慧加上勤劳能干,她很快就弄清了笊篱的编法,照着样品成功编好了一个笊篱。那会儿,苏龙安也才8岁,也跟着母亲学做笊篱。当时他每天要编2个筷子笼,出门玩的时候,也不忘带着材料去编。起先,母子俩只是帮对面的笊篱店加工简单的笊篱。久而久之,母子俩越来越熟练,索性在位于香港路12号的家门口摆起摊来,生意倒也不错。后来母子俩手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生意做得越来越好,1965年他们开起了笊篱店。这一开便是大半辈子,店门除了文革时期关了几年,之后就没有再关过。但是,因手工编笊篱利润低,且店租不断提高,他们只得把店铺搬到店租较便宜的香港路84号。

  苏龙安说长年编笊篱使他们的手都变形了,说着他伸出了双手。记者仔细打量,发现苏龙安夫妇俩的手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食指和拇指由于使用过度,稍显粗大,其中食指因为经常拧转铁丝而向右扭曲。更严重的是,由于编笊篱时颈部长期处于固定姿势,编了几十年的苏龙安如今患上了颈椎病,并且视力下降,已经难以再编笊篱。“主要的活都是老婆在做,自己只能做些装竹柄或弯线框的活。”苏龙安苦恼地说道,平时只要一遇到因颈椎病引发的头晕,他就只能放下手上的活,到公园锻炼去。

  据记者了解,手工笊篱虽然比机械加工的笊篱耐用,但编制耗时耗力,价格相对机械加工的笊篱高且不美观。为求生存,只得降低利润。现在编一天的笊篱,也赚不到二三十元,勉强能维持生计。不过,正因为利润低,编的人很少,笊篱产品销售还算顺畅。苏龙安告诉记者,“虽然编笊篱挣不了多少钱,儿子也不再从事这一行,但还没有想过要放弃它。反正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做一天算一天吧。等到哪天做不动了,这手工笊篱也就没处买了。”

  ⊙ 罗培新   郑德鸿   陈翠仙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金门首任总兵陈龙(二) 下一篇:漳窑米色白釉箭筒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