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漳州龙海村民珍藏百张“象形文字”图 | 来源:收集 点击数:3989次 更新时间:2012/8/6 20:21:23 |
居住在漳州龙海市颜厝镇宅前村的杨乃武老人,至今仍珍藏着先父遗留下来的百张“象形文字”图案。这些图案,远看是画,近看是字,色彩浓烈,造型新颖。8月2日,记者专程赶到老人家中,一睹这些奇特文艺传承品的真颜。

在杨乃武老人家中,记者有幸见到其珍藏的《象形图案字》的第一集、第二集。只见这些本子如连环画般大小,还专门配有目录,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仍保存得非常完整。翻开小本子,里面有茶具形、扫帚形、鼓形、五角星形等数十种象形文字图案近百张。在每个图案里,都非常巧妙地嵌入文字,用来解说这个图案的名称。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还有14张奇特的竹叶书,乍看每一张都是一幅竹子画,可认真细看,竹叶的造型其实都由文字构成,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虚心学先进,立志争上游”等,让记者不由得惊叹不已。
杨老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3岁,这些图案都是他父亲杨澍创作的。说起父亲杨澍,杨老满怀深情。杨父生前是名教师,解放前先后在龙溪县立第三小学、霞南小学、培真小学等任教,解放后在宅前初小担任校长兼教员,直至1966年底退休。“父亲非常喜欢写象形文字图案,退休前他只要一有空就写,如此写了整整40年,但真正开始创作始于上世纪70~90年代。”杨乃武说,以前经常在晚上看见父亲拿着草稿纸在不停地写写画画,非常认真,画得好的就收着,不满意的就作废扔掉。文革时期,父亲受到了冲击,他的那些作品被一把火烧光。
“在那段时间里,老人家非常心痛,常常自言自语,说自己一生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最后,在儿女的慰藉下,父亲才凭着记忆重新整理之前失去的图案文字,“父亲好像在跟时间赛跑一样,只见他一直写,写到85岁,直到写不了,才停下来。”说起这些往事,杨老仍是满怀伤感。
杨老介绍道,自己虽然书读得不多,但父亲曾告诉过他,所谓象形文字是指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与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象形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轮廓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就像一弯月亮的形状;繁体的“龟”字,就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等等。此外,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它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父亲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瓶颈。
“但不管怎么说,总是希望这些东西能保存和传承下来,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在漳州也少见了,也期望有一天这些传承品能够出版,让更多人欣赏到漳州的民间艺术。”采访结束时,杨老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目前的最大心愿。
⊙ 邹挺毅 文/图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漳绣 下一篇:漳窑米色白釉开光堆贴人物纹双耳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