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漳绣
来源:收集 点击数:3855次 更新时间:2012/8/6 20:23:47

    自古至今,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名扬海内外。其实,身处闽南的漳州,也存在着自成一派的漳绣,其高超的技艺水准,曾远销海外大放异彩。8月2日,记者来到芗城区文川里121号,找到了从事漳绣制作45年的沈崇洋,畅聊他的“沈艺绣品”。

  进入沈崇洋家,就看到他和儿子正在偌大的工作台上裁剪、熨烫。在工作台下和边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漳绣半成品。说起漳州刺绣,老沈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道,漳州刺绣也称漳州丝绣,又名漳绣,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为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特别是空心打子绣、垫凸金线绣和双面绣,绣工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其中空心打子绣和垫凸金线绣是漳绣特色。漳绣题材有龙凤、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构图严谨,形象优美,神态生动,具有浮雕效果。绣品主要有龙裙、绣兜、五方旗、堂彩、横楣、桌帷等,是寺庙、家庭、戏曲服装里常用到的工艺品,曾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在老沈的记忆中,早在他的父辈就开始制作漳绣了。他的父亲沈秉元,15岁时到“锦华绣铺”当学徒,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技艺。解放后到市尾村参加土改,因不会种田,只好回到市区。上世纪50年代他到一家具店画家具图,后到漳州工艺美术厂。1970年沈秉元全家上山下乡到华安县湖林公社吉土大队庵后社。1975年借调到漳州市竹篷社,画竹丝帘。沈秉元生有3男5女,自幼均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手艺。而沈崇洋于1966年被招入竹编社,学习画图。后因“文革”被清退。1980年老沈的户口迁回漳州后,便在家里开起作坊制作漳绣。每次都是收到订单,画好图案,再分发给绣工拿回家做。

  由于沈崇洋制作的漳绣质量好,产品一直很畅销,可是随着物价不断提高,绣品价格却一直跟不上,所以利润也不断下降。虽然他也多次提高绣工的工价,但利润就那么点,仍然比其他行业的工价低,一些绣工便不再做了,转做其他行业,人员流失严重。现在仍从他这里拿绣品去做的绣工只有10多人,而且一些绣工年纪较大,眼力也不好,较精细的活已无法再做。因人手少,产量日渐减少,前来定货的人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拿得到绣品。

  为了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沈崇洋曾想过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让残疾人学做漳绣,一来可解决用工难问题,二来可让残疾人自食其力,减轻残疾人家庭及社会负担。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也就不了了之。

  沈崇洋告诉记者,他也想过走精品路线。他曾做过一些精品漳绣,一幅售价上千元,最大的有17米长,虽然被大家认可,但因工艺复杂,耗时长,实际得到的收入反而不如普通产品。加上现在人们对漳绣的了解不够,只注重实用价值而忽略工艺价值,因此漳绣精品鲜有人买,已经停止制作。

  现在沈崇洋仍在做他的漳绣,他的一对儿女开始接班了,并且想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改造。但他担心,新工艺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但一些传统的工艺或将会因此而消失。如何把漳绣的传统工艺保留并传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罗培新  朱俊辉  郑德鸿  陈雯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可园 下一篇:漳州龙海村民珍藏百张“象形文字”图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