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名扬海内外。其实,身处闽南的漳州,也存在着自成一派的漳绣,其高超的技艺水准,曾远销海外大放异彩。8月2日,记者来到芗城区文川里121号,找到了从事漳绣制作45年的沈崇洋,畅聊他的“沈艺绣品”。
进入沈崇洋家,就看到他和儿子正在偌大的工作台上裁剪、熨烫。在工作台下和边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漳绣半成品。说起漳州刺绣,老沈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道,漳州刺绣也称漳州丝绣,又名漳绣,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为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特别是空心打子绣、垫凸金线绣和双面绣,绣工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其中空心打子绣和垫凸金线绣是漳绣特色。漳绣题材有龙凤、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构图严谨,形象优美,神态生动,具有浮雕效果。绣品主要有龙裙、绣兜、五方旗、堂彩、横楣、桌帷等,是寺庙、家庭、戏曲服装里常用到的工艺品,曾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在老沈的记忆中,早在他的父辈就开始制作漳绣了。他的父亲沈秉元,15岁时到“锦华绣铺”当学徒,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技艺。解放后到市尾村参加土改,因不会种田,只好回到市区。上世纪50年代他到一家具店画家具图,后到漳州工艺美术厂。1970年沈秉元全家上山下乡到华安县湖林公社吉土大队庵后社。1975年借调到漳州市竹篷社,画竹丝帘。沈秉元生有3男5女,自幼均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手艺。而沈崇洋于1966年被招入竹编社,学习画图。后因“文革”被清退。1980年老沈的户口迁回漳州后,便在家里开起作坊制作漳绣。每次都是收到订单,画好图案,再分发给绣工拿回家做。
由于沈崇洋制作的漳绣质量好,产品一直很畅销,可是随着物价不断提高,绣品价格却一直跟不上,所以利润也不断下降。虽然他也多次提高绣工的工价,但利润就那么点,仍然比其他行业的工价低,一些绣工便不再做了,转做其他行业,人员流失严重。现在仍从他这里拿绣品去做的绣工只有10多人,而且一些绣工年纪较大,眼力也不好,较精细的活已无法再做。因人手少,产量日渐减少,前来定货的人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拿得到绣品。
为了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沈崇洋曾想过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让残疾人学做漳绣,一来可解决用工难问题,二来可让残疾人自食其力,减轻残疾人家庭及社会负担。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也就不了了之。
沈崇洋告诉记者,他也想过走精品路线。他曾做过一些精品漳绣,一幅售价上千元,最大的有17米长,虽然被大家认可,但因工艺复杂,耗时长,实际得到的收入反而不如普通产品。加上现在人们对漳绣的了解不够,只注重实用价值而忽略工艺价值,因此漳绣精品鲜有人买,已经停止制作。
现在沈崇洋仍在做他的漳绣,他的一对儿女开始接班了,并且想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改造。但他担心,新工艺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但一些传统的工艺或将会因此而消失。如何把漳绣的传统工艺保留并传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罗培新 朱俊辉 郑德鸿 陈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