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古船制作技艺
来源:转载 点击数:3795次 更新时间:2012/11/21 11:19:41

  孔炳煌是来自漳州东山的一名造船匠,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所从事的是古船模的复原工作。7年间,他复原出15艘航海古帆船模,令人为之折服。 

  机遇改变了他的造船路

  “头如刀,形如翼,帆可升,舵可降,这就是古代海帆船的特征,而‘赶缯船’则是明、清时福建沿海的一种渔船,曾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钦定为清朝水师的外海主力战船。”提及古代海船,今年56岁的孔炳煌如数家珍。

  孔炳煌出生于当地的造船世家。其祖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在经营船寮造船,他的父亲孔定茂则是东山水产造船厂有名的造船师傅,孔炳煌在11岁那年就开始随父到船厂当学徒,苦学木船钉造技术。在不懈的磨砺与钻研下,孔炳煌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并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造船厂,从事渔船制造。

  2004年8月底,世界第一位驾驶无动力帆船完成环球航行壮举的华人航海家刘宁生来到东山,为即将进行的“太平公主号”古船复原做前期调研,当时同行中还有帆船技术史学者许路先生。他们一起造访了孔炳煌的造船厂,并被孔炳煌的造船技艺所吸引,希望他能够帮助复原古船。孔炳煌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

  也正是这样一次意外的相识,改变了孔炳煌的造船之路。

  苦心揣摩古船复原之术

  后来,为了帮助孔炳煌尽快复原出古战船,许路先生还特地为他带来了散落于两岸的清代史籍《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影印件),这部古籍作为官修的造船工料定额和施工标准,几乎对船只的每一个构件及每一块木料都做了详尽记录。孔炳煌与时任东山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陈立群等人对此书进行认真解读,将其中最接近封舟的一款福建外海“赶缯船”型画出了草图,将结构细节照原样体现出来。

  当然,这些发现还只是复原古船的一小步。孔炳煌介绍,后来他开始对《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闽省水师各镇标营战哨船只图说》及另一部清初古籍《水师辑要》等古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不过孔炳煌没有轻易言弃。他借助《康熙字典》解惑,并向相关专家请教,还遍访了不少老渔民、造船老师傅。

  在孔炳煌的努力下,很多知识难点、技术要诀都被他逐一攻破。他解读出《四丈六尺内水师赶缯船规格书》,整理出船体等977个木质构件、27个铁件的详细规格,17886个铁钉的大小尺寸,以及海蛎壳灰、桐油、网纱、麻丝的捻缝材料配方资料。当时的孔炳煌对于古船的复原工作可谓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许路先生提供的材料中附着一张由外国人于1796年画成的中国水师战船写意图,孔炳煌说,看到那张图时兴奋不已,他把图片放大后挂在客厅里天天观摩。

  古船复原术受好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11月,孔炳煌绘制出了“赶缯船”三面示意草图,并用塑料泡沫板按1:30的比例仿造出船模。他还在许路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了设计方案,依据文献资料中的福船图像复原了“赶缯船”模型,船帆也按早已消失的折叠式篾帆进行复制。古战船、古帆船的面貌在孔炳煌的脑海里日渐清晰。

  就在那一年,他还应邀参加了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发起的“清初赶缯船复原研究工程”,作为东山造船师傅小组的召集人,他们先后完成了“赶缯船”1号、2号、4号和8号共6艘的模型复原,并对“太平公主号”实验船的建造贡献不少。

  不懈的努力终于带来无尽的收获,7年来,他根据《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一书的文字记载而复原出来的“赶缯船”,按图纸复原而来的“牵风船”和“丹阳船”、“钓艚”等15艘航海古帆船模,先后获得了相关专家的肯定。他制出的“赶缯船”2号模型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8号模型更是在2011年11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水下文化遗产学术大会上展出,获得好评。

  现实背后的无奈抉择

  7年来,孔炳煌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手艺越来越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当谈起古船复原的未来走向时,他却显出了颇多无奈。

  一方面他大力发掘这一独特工艺,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传统造船工艺有许多工艺都濒临失传,比如竖桅杆、锚锭,还有桨橹棍的制作都有一套独特的技术,如今只有几位老师傅会,但年纪都很大了。再如编织篾帆,也只有上了年纪的制竹匠才懂得编织技法。帆编好后,还得会巧妙安装,单单风帆索路就要有专人负责,而且不是随便人都能学会,这艘船模,就是请我们东山一位78岁的老渔民李进才帮忙才安装上的。” 孔炳煌说道。

  孔炳煌说,其实东山岛上船坊遍布,造船修船的师傅人才辈出,但毕竟独木难成林,他期待着能有手脚灵活,记忆力好,有志于古帆船研究的年轻人来传承。

  ⊙ 黄辉全  朱俊辉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齐天大圣庙 下一篇:廊桥式古石桥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