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手工印章 | 来源: 点击数:3263次 更新时间:2012/12/20 21:31:56 |
在漳州市芗城区南昌路168号芗江新村北1幢4号,店里的老艺人黄永明正拿着一把刻刀,娴熟地一笔一划地把字刻划在印章上。
走进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刻章门市部,只见里面陈设简单,一个玻璃柜子,存放些印模材料,供主顾挑选;一张带抽屉的桌子,存取工具,便于操刀作业。刻章门市部的负责人黄永明,今年50岁,从事这行已26年。他抬起头说,“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借条、签订合同,或在书画上留下名号;大到政府法规、法院判决,都要用到印。它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

刻印是一门非常精细的工艺,小小的印章,要用很尖细的刻刀,一点一点地把字刻出。制作印章的材料也很多,金银铜铁木、牛角橡胶、塑料有机玻璃。黄永明介绍说,首先把材料制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打磨后在印面写上反体字。印如果较小,这字的笔划也就小而细,就要用非常细的毛笔在印面上写。现在有了电脑,这写字也就容易了。
上世纪80年代,手工刻章生意最为红火。在地改市时,所有的公章都要改,当时要刻印,由于市区只有漳州刻印社一家,几十个人天天加班仍无法满足需求,刻个章等个把月来更是常事。之后,纷纷成立的公司也让刻印章店风光了一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刻章这一行也在变化。由于搬迁,一些想刻印的人找不到,来店里刻印的人日渐减少。尤其是,一些地下私刻印章的人,也以较低的资费吸引顾客,造成正规刻印生存空间缩小。
如今,由于刻印属于特殊行业,准入门槛高,需要有关部门批准,不是谁想刻就能刻。加上刻印技艺是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练,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年轻人很难做到整日盯着那几厘米的印章,造成无人愿学这门技艺,后继乏人。老一辈的刻印人,都已退休,现在店里只剩三人在刻印,而这三人都已年届五十,再过一段时间都得退休,这店也就非得关门不可。
刻印,一个与历史同步的老行当,印证了春秋,也刻下了人间的炎凉。但最让黄永明感慨的是,刻印章曾是漳州的一个标志,如果放弃,让一个老店消失,于心不忍;况且,印章已经成为心里的一种精神寄托,一刀一划刻了几十年的印,这印已深深地烙在心底,无法轻易割舍。
⊙罗培新/郑德鸿 文/图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岱仙岩:圆山脚下觅仙踪 下一篇:世界著名指挥家汤沐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