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膏咯,麦芽膏咯……”这样的叫卖声不少人肯定不陌生。那时候,那用竹签缠绕着的麦芽膏,绝对算得上是难得的美味。不少人的童年都有属于麦芽膏的甜蜜记忆。时过境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麦芽膏却越来越难觅踪影。
麦芽糖在我们漳州地区,也被称作“麦芽膏”。在龙文区步文镇的坂上村找到一家麦芽糖作坊。作坊老板名叫黄长海,制作麦芽糖已经30余载,至今坚持用传统手法进行制作。
工序繁杂,前后历时近十天
昨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黄长海的家,他和老伴正忙着为发酵好的糯米进行“压榨”。“这已经不是第一道工序了,而追溯起来,第一道工序要算到9天前的‘催麦芽’了。”黄长海告诉记者,凌晨4点,他们两口子就起床忙碌开了,淘米、蒸米、舂麦芽、发酵、压榨,这几道工序下来就让他们忙到了上午10点多。“后面还有好多道工序呢,可不简单呀。”黄长海一边用力压榨发酵好的糯米,一边告诉我们制作麦芽糖的工序。
据黄长海介绍,冬天里,麦芽糖从培育麦芽到制成成品,几乎要花上10天的时间,夏天可以缩短两三天。他们首先要将大(小)麦进行浸泡,待其长出约莫0.5厘米的麦芽,然后将其捣碎,与已经蒸好的糯米掺和均匀,最终经过发酵、压榨、煮糖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而在这其中,稍微有一道工序没完成好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其实在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火候跟时间的掌控,而这完全是凭借经验去把握的。”老黄告诉我们,一旦时间没把握好,就容易造成变酸变味,失去原先的甜蜜。
少年习艺,手艺地道受热捧
黄长海告诉记者,他的麦芽糖制作手艺是祖传的,十几岁时他就从父辈那儿学会了整套手艺。“但传到我这代时,受困于当时的经济政策,一直没能公开制作和售卖麦芽糖。”黄长海说。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政策的渐渐开放,黄长海才重新操持起祖辈留下的行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黄长海经常挑着三四十斤的麦芽糖走村串巷,四处叫卖。那时候,物资还相对匮乏,所以他的麦芽糖很受欢迎,卖得很快。
渐渐地,黄长海的麦芽糖生意越来越稳定。十几年前,他便不再往外奔波售卖了,只是呆在家中专心制作麦芽糖。而由于他所卖的麦芽糖手艺地道、用料正宗,所以虽然足不出户,他的麦芽糖仍然能够卖到脱销。
虽然麦芽糖好卖,黄长海却坦言,这个行当并不能赚大钱,只够补贴家用罢了。原来,因为他一直坚持用传统手法制作麦芽糖,所以一天只能生产出80斤左右的麦芽糖成品。而现在还做麦芽糖,一方面是它多少能带来点收入,更多的是舍不得放弃这门老手艺。
涸辙之鲋,传统手艺难发展
黄长海今年63岁,他的老伴也已经60岁。麦芽糖的制作是一项需要熬夜的体力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对老夫妻渐渐地有些力不从心,如今的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天,当他们举不起石舂时,有一天,当他们端不起陶盆时,谁来接替他们?麦芽糖制作工艺的传承问题已然成为涸辙之鲋。
对麦芽糖制作工艺的传承问题,黄长海说,他们的祖先曾经立过一道颇有些“江湖味道”的规矩,那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黄长海家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如此一来,传统的承袭之路早已被堵上了,况且她的女儿本来就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除了有空来帮帮忙外,也不打算再承接这项手艺。
老黄也曾考虑过让同村的男青年前来学习,然而他告诉记者,做麦芽糖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体力活,要起早摸黑。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了,大家都习惯往外面发展,哪里还会想着回来村里从事这个老行当啊。看来,这好吃的麦芽糖,以后可能很难吃到了。
⊙ 朱俊辉 谢丽卿 严涵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