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广为传说蝴蝶山一则浪漫的才子佳人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在闽南地区口耳相传,而且在宝岛台湾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1992年8月间(民国81年8月),台湾《中央日报》曾刊发台湾民间文学专家整理的文章,传播漳州蝴蝶山下这个美丽的传说。

蝴蝶山,漳州城西一座玲珑小山,因形似蝶舞,故名之“蝴蝶山”。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是“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的院本部所在地,如今,是漳州军分区机关驻所。明清时期,蝴蝶山下有一条绕行的西驿道,从南靖、平和进漳州府城的行人或上京赶考的举子多走此道。传说,明朝隆庆某年的夏末秋初,南靖县有位林姓举子欲赴京应考,从漳州府城边的西驿道经过,就在蝴蝶山下发生一起相传数百年的美好爱情故事……
晚明,漳州诗风颇盛,文人名士雅集为诗社,常相聚赋诗品评。编纂于1573年的《漳州府志》,即世所称癸酉本,就有记载此类文化雅事。隆庆年间,漳州诗社赛诗会出道奇妙题,征集诗友赋诗参评。诗题限定:律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用“溪,西,鸡,齐,啼”五个字。并且,诗中要嵌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结果,有位不知名的才子写的一首诗夺魁。诗云:“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五更冷听鸡。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揭开作者之谜,这位才子原来是闺中佳丽,她就是当时漳州知府梁大人的千金,名叫金姑,人称梁才女。梁才女从小勤读诗书,过目成诵,赋诗撰文,执笔立就,而且身段姣美,长得赛牡丹、羞芙蓉。她才貌出众,驰名遐迩,年未满十八,求婚的人纷纷登门拜访。金姑不贪钱财,不图权势,只想嫁个真才实学的谦谦君子。
消息传播出后,才子们争先恐后递交自己的诗文,盼能被选中。一天,龙溪知县的儿子递交一篇文章,梁才女看他文句不通,文意浅薄,便批上两句话:“笔底才华少,腹中韬略无。”梁知府看到,责怪金姑说:“你看不中就算了,何必下批语,惹是非!”金姑笑着答:“这有何难?”她提笔在批语的后面,分别添上“有”、“穷”二字,批语便成为“笔底才华少有,腹中韬略无穷”,把他打发走。
有一天,金姑对父亲说:“我出一上联,谁能对好下联,我就选他为夫君。”父亲问她出什么上联,她掏出一纸绢秀大字:“堂上木鱼,无水更更叫”。梁知府就把这个上联张贴出去,让年轻的才子们应对。想不到他一任三年,三任九年,还没有遇到过一位对得好的才子。梁知府将卸任离漳时,金姑得忧郁病突然暴病猝亡。于是,蝴蝶山下出现了一座面向东北的新坟,坟前建座八角亭。亭前两侧石柱,一根刻着金姑手书的“堂上木鱼,无水更更叫”,另一根是空白的。许多路人经过这里,只能留下一声惋惜的叹息。
是年,夏秋之交赴京应试的书生纷纷启程北上。一天,南靖县有位姓林的举子路经蝴蝶山下的西驿道,看到此处树林苍郁,花香蝶舞,风景怡人,便问乡人,这是什么地方?乡人说这是蝴蝶山,并说了梁才女的故事。林举子顿生钦佩之情,跃跃欲试,找到梁才女坟地,伫立八角亭前,反复吟哦着石柱上那条上联,却老想不出应对的下联。他慨叹不已,心想:既然无法对上此联,愧赴秋试。于是,他决定放弃赴考,在亭子旁搭一草舍,发愤攻读诗词,誓将下联对上才上京应试。昼夜如逝水,一个月过去了,林举子常与来此游赏的文人墨客研讨诗文,自觉文思大进。
有一天,初月如钩,西风轻吹,林举子读书间歇,忽闻蛙鸣,便戏制谜以自娱。正在他疲惫之中,朦朦胧胧听到有人和琴轻歌。歌声远去,即有轻轻的叩门声响。林举子疑惑地揉揉双眼,似梦非梦。叩门声还响着,他赶紧掌灯开门,看迎面的是位美丽的女子,她满脸笑容。林举子一时蒙了,他忐忑不安,心想月朗更深,城郊野外,何来如此娇美的女子?他赶忙提袖掩脸施礼,说道:“姑娘有何指教?”女子抱琴还礼说:“路过此地,忽听相公读书声,特来请教。”林举子婉言:“时间不早,可否明天俯就。”姑娘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当抓住,光阴莫蹉跎。”林举子听了深有同感,竟忘了男女之嫌,请她入座。姑娘看到桌上杂乱的文稿,说:“奴家自小喜读诗书,您的诗作可否让奴家拜读?”林举子不好意思地顺手拿起刚写的字条,奉给小姐一看。纸上写着:“一物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行也坐。”姑娘看后便说:“看得出这是一条谜语。”林举子羞愧地点点头。“我想模仿相公大作,试作一条谜语,请相公猜猜。”于是,她提笔写下:“一物卧也卧,坐也卧,行也卧,立也卧。”问道:“这是什么?”林举子一看,字迹娟秀,口里念着念着,一时猜不出来。姑娘启发地说:“我的谜能吞下您的谜!”林举子还是猜不出,想问又不敢问。见状,姑娘才说:“您的谜底是青蛙,我的谜底是蛇。蛇能吞青蛙。不就是我的谜能吞下您的谜。”林举子觉得惭愧,但也顿觉茅塞大开。
从此,每隔一段时日,姑娘就会来草舍伴林举子夜读,评古论今,激励他上进。她品评唐代诗人杜甫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这首绝句,一、二句和三、四句对仗很工整,尤其是句句有数字,恰到好处表现诗的内容,好像一组四扇屏风画。有一次,她与林举子谈论当朝大才子解缙(江西吉水人,明初著名文士,《永乐大典》主编),说:“解缙十四岁中进士,后钦点翰林大学士。他聪慧,富有幽默感。有一天,雨天路滑,他不小心摔倒,路人取笑之。他站起来后,随口念一首诗来回应取笑者。‘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为勉励林举子,她还用文言虚词作一首诗:“吾人有志于途,岂可苟焉而已乎?然而正末易言也,学者知其所勉夫!”
在她帮助、激励下,林举子文章诗赋大有长进。漳州许多文友到蝴蝶山吟诗作对,都惊喜林举子文思突飞猛进,今非昔比。林举子也自觉疑惑,多次借题打探姑娘身世,姑娘总能作出圆满的回答,林举子始终不明女子的真实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