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米筛,是用竹子编织成的筛状农用工具,常用于筛去谷物中的沙石和碎粒,也能盛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市区传统的手工竹米筛制作日渐难觅。作为目前市区仅剩的制做竹米筛老艺人之一,今年62岁的许荣钦坚持制作竹米筛近五十年,并且还在继续做。


没有显眼的招牌,没有华丽的装饰,许荣钦的作坊位于丹霞路边一处旧城改造区内。走进他的作坊,眼光所及,堆放着诸多成品或半成品的竹米筛制品。
许荣钦告诉记者,他与竹米筛的渊源由来已久。他的父亲许黑丽是漳州早期做竹米筛的工匠,居住在漳州市城郊公社诗浦大队桥仔头,原为城市户口。上世纪50年代初,许黑丽加入了诗浦竹器互助组。竹器互助组后改为竹器合作社,再改为诗浦竹器厂。后因体制下放,诗浦竹器厂划归诗浦大队,所有人员改为农村户口,原先按月发工资改为记工分,年底由所在生产队分红。虽然工资制改为工分制,但毕竟比在田里收入高。于是,在许荣钦14岁时,便开始跟着学做竹米筛,从此与竹米筛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材、破篾、织筛、弓圈、组合、修整,每一道工序他都熟稔于心。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竹子为二类物资,集体企业需按计划批准才能到山区采购,个人无法购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竹子降级为三类物资,个人方能自由购买,且放宽个体经营后,允许个人做竹制品,米筛也在诗浦村大量生产,与集体企业竞争市场。因集体企业在收入分配上无法与个体户抗衡,在短短的时间里,全线倒闭。诗浦竹器厂倒闭后,许荣钦便回到家里,办了个体户执照,继续做米筛。
直到数年前,由于旧城改造,他不得不将原先的作坊搬到尚未开始改造的片区内。“米筛以前在闽南地区非常畅销,不仅生产中经常使用,在闽南民俗里,米筛还作为婚嫁的吉祥物广受欢迎”,许荣钦告诉记者,“民俗认为,新婚之日,新娘最大,为免触犯天神,所以在新娘出嫁步出家门时,用印有太极八卦的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由父母来扶新娘上轿。”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展,许多传统竹制品被塑料、金属制品所替代,竹筛类早已风光不再,用米筛遮新娘的民俗,除一些农村还在沿俗,一些人开始选择雨伞替代。各种原因叠加,最终导致米筛市场急骤萎缩,做的人越来越少。
此外,手工制作竹米筛还是一项体力活。“做米筛是一项辛苦的活。因得整天蹲着做,腰酸腿乏,收入又低,原先做米筛的人纷纷改行,年轻人更是不屑做。”加上拆迁,村民成了城市居民,住进商品房,想做也难找地方。因利润太低,租不起较好的工场,现诗浦村仅剩许荣钦及弟弟两对夫妻档及另二人在等待拆除的破旧房子里做。“现在身体还能承受,就再做一段时间吧。”许荣钦说,毕竟做米筛多少还有点收入,像他这年纪了,也没什么其它的事好做,而什么时候这几个人不再做了,市区也许就再也找不到做竹米筛的师傅了,一个积淀并传扬千百年的行业也将终结。
⊙朱俊辉 郑德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