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传统炉灶烧制
来源:收集 点击数:2346次 更新时间:2013/9/6 20:13:37

     传统炉灶包含着一代代老漳州人的珍贵回忆。按照漳州民俗,搬新家时要用烧木炭的小炉子,将炉火扇旺,寓意家庭兴旺;同时,小炉子还能成为制作美食的好帮手。随着时代的发展,炉灶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只在一些重要时刻才能被人想起,四处寻觅,好不容易才能买到。然而,为了延续这门传统手艺,家住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的黄木花用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坚守着,经过她的巧手拿捏、糅合,再经过严丝合缝的焙烧工序,不起眼的黏土最终幻化成一个个实用的炉灶。

  

      走进黄木花的手工炉灶作坊,环顾四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院落,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式炉灶,金斗、焚金炉、烟囱筒、柴草炉、木炭炉……许多在日常生活里已经难以见到的器具整齐地排列其中,有些已经出窑待售,有些则是泥胎胚子。

  在院落的一旁,黄木花正专心地修正煤炉内筒边缘,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侍弄着手中即将成形的煤炉胚子,仿佛在创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等待手中的煤炉完全成形后,黄木花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黄木花边擦着手中的黏土边说:“干了快二十年了,每天都和这些器具打交道,就像是自己很多年的老伙计一样,捣鼓起来也算是比较熟练吧。”

  黄木花告诉记者,她从1993年就开始跟着姑丈学做传统炉灶,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炉灶笨重且易碎,以前交通不便,只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能由于地缘,梧桥村一直就是制造炉灶的基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黄木花如是说。

  回想起当年制作炉灶的情景,黄木花很感慨:“那时候的生产条件远比现在艰苦得多,烧窑的燃烧材料多为茅草,茅草都需要手工去割,每天都要割几百斤的茅草,用手板车拖回厂里来当燃料。”刚刚接触制陶时,黄木花的学艺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制作炉灶失败是常有的事。“好在姑丈有着多年炉灶制作经验,他总耐心地手把手指导,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终于在无数次失败和尝试后,黄木花掌握了制作炉灶窍门,并渐渐成长为一位炉灶制作的好手,直到后来能够独当一面,并且开设了自己的制作工厂。

  “取土、过筛、搅拌、拉坯成形、晾干、烧窑……”黄木花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着制作炉灶的工序。她说,这些工序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整个工艺流程要求严格,每一道工序都丝毫马虎不得。炉灶烧好后,没有裂痕缺损、不变形,才算基本完成。“其实,制作炉灶并不仅仅是一门谋生手艺,对我们来说,能把手中的黏土变成一个个可以烧饭做菜的炉灶,让很多家庭可以靠着它吃上一顿美餐,心中的愉悦有时候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说到制作炉灶,黄木花告诉记者,“火候是关键!”“炉灶制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最后的入窑烧制,而在这当中,火候的把握显得最为重要。”她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炉灶,需要在窑中连续烧制10几个小时,窑内温度必须保持在1000℃,“如果火候不到位,那么炉灶就无法定型,很有可能破裂。”    

  随着社会变迁,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及燃气炉等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主要烹煮用器,使用传统炉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在很多大型的传统市场都很难寻到传统炉灶的踪迹。想到这里黄木花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在传统炉灶制作逐渐没落的年代,黄木花是漳州仅存不多,坚持制作传统炉灶的手艺人。

  “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烧窑的燃料。”黄木花说:“以前烧窑的燃烧为茅草,但现在没人割,只能改烧木竹。然而木竹价格太高,只能去买一些用木竹搭的废弃蘑菇棚或者木耳棚,用拆下来的棚子当燃料。而收集这些废旧的木竹棚子不仅要自己去拆,还要运回来,费时又费力。然后,将这些废旧的木竹拆卸下来,做成的坯料放进窑内也是个体力活,搬一会就出一身的汗。”

  虽然辛苦,但黄木花从没有放弃过,她一直对自己的制陶手艺引以为豪。“做这个行当很辛苦,但自由自在,而且做了这么多年,对这门手艺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总感觉自己的身上有一份责任,要把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不然恐怕就后继无人了。”黄木花说,现在她的二女儿也开始学做传统炉灶,总算可以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

  黄木花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家庭烧煤做饭基本消失,但饮食业对传统炉灶依然有一定的需求,毕竟传统炉灶在某些烹饪方面还是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比如蒸、炖等需较长时间的菜肴时,传统炉灶烹饪效果显然美味。因而,有很多老顾客,甚至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客人,特地过来买自己制作的炉灶。偶尔,也会有人找上门来向自己讨教制作炉灶的手艺。

  黄木花笑着说:“如今,愿意从事传统炉灶制作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只要还有人愿意点起家中的炉火,我就会坚持下去。”

  ⊙ 方一凡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屹立610年的“旗杆公” 下一篇:52年前东山曾发行“股票”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