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墨是其一。漳州曾经是墨汁的重要产地之一,历史悠久,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几近匿迹。在漳州龙海市九湖镇,有一位坚持制造传统墨汁的人,他就是吴俊雄。
吴俊雄在制墨工场(如下图)。

吴俊雄的工场在九湖镇庵兜村。记者还未行至门前,便有一股浓烈的墨香飘来。记者踏进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工棚,只见成千上万瓶的墨汁散布其间,有些已经装罐,有些尚待再加工。一台传统研磨机正吱吱转动,只见它身上满是斑斑墨迹,似在告诉人们墨汁里头那些光阴的故事。
47岁的吴俊雄与墨汁打交道已经25年了。他告诉记者,1988年,他被招入漳州八宝印泥厂,在墨汁车间当学徒。“墨汁制作是一项较累的活,整天与墨打交道,浑身上下没有干净的时候,一般人不愿做。”吴俊雄说,但是他学得格外认真,逐步掌握了所有的制作工艺。
1997年,厂里不再生产墨汁后,吴俊雄却逆势而上,承包了墨汁生产,把所有设备搬到龙海市龙湖镇,并自办工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工场数度搬迁,最终搬到现在的九湖镇庵兜村。
吴俊雄告诉记者,别看小小的一瓶墨汁,从最开始的原料加工直至面市待售,这中间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历时近半月。“传统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黑与骨胶,必须经过研磨、搅拌、加水、沉淀、灌装等工序,丝毫马虎不得。”他说,首先必须把炭黑与骨胶按比例搭配,用研磨机连续研磨3个小时,达到要求后,提到另一机台搅拌半个多小时至出水状态。完成上述工序后,还得将其混到开水中,再引流至沉淀池沉淀一个多星期,最后才能进行灌装。
“好的墨汁色泽黑艳、气味芳香,耐水性强,墨着纸不洇,永不褪色,长期存放不腐臭。”对于墨汁的品质,吴俊雄熟稔于心,而对于自家的墨汁,他更是要求严格。他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入开水,而非一般的纯净水,为的就是能够延长保质期,给买墨水的人带去方便。
由于墨水主黑,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经常会突然溅出,防不胜防,再加上平时出汗,于是乎,成为大花脸对于制墨之人是常有的事。制墨过程中,双手更是经常与墨汁接触,记者看到,吴俊雄双手“漆黑一片”,连指甲缝都嵌入了墨水。他告诉我们,平时沾染墨汁还能够洗去,有时候由于皮肤皲裂,墨水渗入肌肤,才是最麻烦的事,“洗都洗不掉。”
因为传统制墨的活“既累又脏”,如今吴俊雄的工场内除了夫妇俩共同维持,还请了几位村里的老人来帮忙包装墨汁。不过,尽管如此,吴俊雄对于自己的传统制墨还是信心十足,他依然坚持按原来的配方生产墨汁,不偷工减料,隔三差五对墨水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诚信。他说,做了20多年了,这个行业总是要有人做的,而他也将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为人们带去“飘香翰墨”。
⊙ 朱俊辉 郑德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