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漳州古街:淡淡人间烟火味
来源:转载 点击数:2752次 更新时间:2013/11/14 19:49:59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最初,都是从一条街道开始。

    城市肇始,人们在街道的两边安居、生活,街道在日子里慢慢由短变长,由窄变宽,热闹也好,萧条也罢,在人来人往中,在时间的冲刷下,街道,就变成了老街。


    在地图中,老街就像一颗树木的主干,在漫长的光阴中,渐渐地延伸出分叉的枝丫,即使多到枝繁叶茂时,每一片叶子的萌芽、掉落,还是会被记进树木的年轮中。所以,哪怕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城市面目已经全非,那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依然可以在老街中捡拾到。


    闲适的老街

    漳州的最初,也是从一条老街开始。

    确切地说,是一片老街区,包括了香港路、台湾路、修文路、芳华横路等交叉纵横的一片区域。不知年代伽蓝庙、宋代的府学、明朝的牌坊,清朝的老店,民国的骑楼,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最精华、最厚重的建筑都聚集在这片不大的地盘里。

    从中山公园往南走,拐进芳华横路,就算进入古城的地盘。这里是漳州人俗称的府埕,所谓府埕就是府衙前的广场。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五座闽南特色的古厝、大厝,就耸立在府埕里。院落里小巷曲折,弯弯曲曲中,那红砖厝、燕尾脊、红地砖、翠绿栏杆以及用鱼鳞片贴就的窗户,这些极具历史符号的画面不断在眼前闪回,人行其间,仿佛穿越回民国。是的,你没有看错,那两座相向而立的典型南洋风格的两层洋楼,正是民国时代的建筑,那是当年陈炯明在漳州时的作品,专门用来接待来宾。如今,骑楼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乏像我这样的路人,穿行其间,在铁观音的茶香里、在麻将的哗哗声中、以及那惬意地往竹椅里一倒的唧唧声,我听到了两个字:闲适。

    是的,闲适,这也是漳州这个城市的性格。地处九龙江下游的漳州,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到“插根扁担都能发芽”,重农的传统,让漳州人的性格里却明显多了平和闲适。

    这种闲适,曾经有一个漳州人在书中写过,他认为这样的城市是很适合做精神浮游的。这个漳州人就是林语堂,喝着九龙江水长大的他,一直倡导着闲适,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事实上,在漳州的老街区,他提倡的闲适,我们在每条路,每个巷子都找到。

    香港路的骑楼下,我们可以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也能到小巷口楼顶上的伽蓝庙里逛一逛,初到贵地,打个招呼也是应该的;明代立的石牌坊,已经耸立了几百年,人生需要励志的时候,倒也不妨45度角仰望一下双门顶的辉煌;文庙里的国学堂中,传来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漳州古街还是一条商业街,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生活里的必需品,在这条街上都可以寻觅到。如今,天益寿药店的米糊,现在的孩子还是吃的;街头转角处的炸五香,还是那么的诱人;府埕的卤面,味道还是一样的美好;而人人都喜爱的水仙花,每年的春节一样开出芳香的花……

    这是生活,也是闲适。

    有机的保护

    “老街区、慢生活、闽南风”,这也是今天造城人的理念,也贯穿了漳州老街保护的始终。

    从2001年起,漳州就抛弃了“拆旧建新”和“拆旧建假”的旧城改造模式,遵循着“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开始更新着自己居住的城市。

    府埕的那块石碑见证了漳州的努力,那是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荣誉奖。也是漳州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2009年,古街又挂上了一块牌子,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给古街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2004年到今年,快10年过去了,老街的改造还在继续,还是那个原则,还是那个节奏,毕竟这里是漳州人自己的城市。他们用一种有机更新的办法修改着旧城,这是一种中医的疗法,不伤筋动骨,不操之过急,既保护古迹和传统文化形态,又引入现代文化产业,激活古城。

    于是,老字号注入新的理念之后,又开张了;咖啡馆也在茶馆的缝隙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小小的店里,还有WIFI提供;而灯谜的博物馆,就在小巷子的转角处;偶尔飘来的锦歌,学着欣赏吧,那是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鲜活动人的,是如今还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他们生活在这里,他们与老街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天每一刻,他们用自己的岁月给这条老街带来流动不停的生命力。

    这才是古街应有的味道,茶米油盐酱醋茶、有家长里短,有邻里亲情,有人间烟火气息,有踏实的感觉。

(陈文波/文 林熙/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民族乐器制作 下一篇:“非遗”漳浦剪纸“扎根”漳州城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