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从旧家具拆下来的老木板,在常人看来不起眼,在郭龙港眼中却是宝贝。他使用几种木工用具,再雕刻粘合,最后刷上专用的木器漆,就成了一把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不仅外观精美,还能演奏出美妙的传统戏曲。昨日上午,记者专程前往郭龙港的民族乐器作坊,一睹其制作工艺。

在石码镇紫光路的一条小巷中,记者找到郭龙港的作坊。这是一个面积只有20几平方米的房间,放着满满当当的乐器制作工具和木材。木材的种类繁多,有梧桐木、黑檀木、花梨木……制作完毕的乐器整齐地挂在墙上,有六角弦、壳仔弦、大管弦、月琴、二胡等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的民族乐器。郭龙港正专心地打磨一片木材。只见他专注的眼神一直定格在手中的小刨刀上,小心翼翼地摆弄着即将完工的玩意儿,仿佛手中不是一块木材,而是一件艺术品。打磨完,郭龙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转过头对记者说,他今年49岁,他们郭家世代制作民族乐器。他的父亲郭黄彬在当地小有名气。郭龙港14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到漳州市木偶剧团学做民族乐器,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渐渐掌握了家族手艺,成为民族乐器制作好手。今年父亲因病去世,郭龙港继承父亲的工作。如今在漳州市,制作民族乐器的作坊仅剩七八家。
“选材、打皮、组合上胶、装皮、上漆……”郭龙港掰着手指列举乐器制作的步骤。他说,这些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传统制法。乐器制作完毕要试音,音色清亮悦耳才算基本完成。“这些流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哪个步骤呢?”对记者的提问,郭龙港顿了顿,看了一眼满墙的乐器答:“上胶和装皮。”他告诉记者,细节决定成败,上胶和装皮看似简单,却尤为关键,其中胶水的使用和蛇皮的选择最重要。一件合格的民族乐器,需要乐器中各部分结构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完美的音色。所以各个结构间的粘合很重要。“如果乐器不能做到严丝合缝,那么音色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偏差。”由于有着数十年经验,郭龙港对胶水的用量和上胶的时间都控制得恰到好处,使制作出来的乐器像仪器一样精密。而对于六角弦、八角弦和二胡这三种乐器来说,除了上胶,蛇皮的选择也十分重要,用来制作乐器的蛇皮必须干燥,但又不能失去韧度,在装皮的步骤中与上胶工序相互配合,让音色的饱和度达到极致的状态。
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很辛苦。郭龙港说,早期制作民族乐器时,很多木材的加工和打磨需要人力完成,“那时候没有电动锯木机,拿到大木材只能用普通的锯子用人力锯开。”郭龙港指了指身边的一台锯木机说,“锯的时间长了,手磨得通红,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情,一不小心手还会被划伤,往往是旧的伤口刚愈合,新的伤口又出现了。”说着,郭龙港摊开双手,记者清晰可见上面的刀疤和干掉的水泡印。
虽然辛苦,但郭龙港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他的产品主要销往市区木偶剧团、各县区的戏曲剧团,甚至台湾、新加坡、印尼的一些商人也不时找上门来求教、定做。“其实在我心里,买卖并不是最重要的。每次,我在制作一把乐器时,都会想象在某场戏曲演出台上,一位老琴师拿着我制作的乐器,演奏出绝妙的曲目,这时候我的心里就美滋滋的,这是我制作民族乐器最大的快乐源泉。”
当记者要离开时,几位老人来到郭龙港的作坊,各自拿起一把民族乐器,相互配合演奏起来。郭龙港告诉记者,这几位老人是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民族乐器的演奏好手,每天都会来作坊里拿着乐器来上一段。“为了让美妙的民族乐曲悠扬,我会把这门老手艺坚持下去。”郭龙港轻轻打着节拍,开心地说。
⊙ 方一凡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