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冀东的个人“闽南文献馆” 位于市区青年路,该馆收藏约3万本的闽南文献,凝结着黄冀东十年的心血。

虽然混迹于生意场,在父亲的电子厂帮忙,但黄冀东的兴趣显然并不在此。兴许是继承了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父母身上的文化基因,黄冀东对书里的精彩世界更为向往。“我不喜欢应酬,也不打牌唱K,读书是我唯一的喜好。”黄冀东说。每当出门谈生意,他第一站拜访的必定是书店。找书、看书、买书、藏书,甚至在网络上淘书,他把这样的举动称为访书。
早些年,尽管因读书偶尔疏离了家族的生意,导致家人的不解,但黄冀东还是顶住压力。每看完一本书,他便开始思索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藏书是一口井,黄冀东越挖越深,黄道周、林语堂和许地山等一位位漳州名人在心里流过,令他总想去一窥他们的故事。
随着访书的深入,黄冀东猛然发觉,闽南文化尤其是漳州文献,在历史上也曾璀璨一时,收藏价值甚高。于是,从2005年开始,他对闽南地区的文献尤为关注。可地方文献爱好者不多,与他年龄相仿且志同道合的更是少得可怜,这些文献再不给予收藏并及时保护,就可能毁掉。
“闽南文献是记录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历史等情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2007年,黄冀东在市区大同路开了一家书店。他把书店命名为“三半书屋”。所谓“三半”,即读书、藏书、贩书。通过书屋,黄冀东认识了书道上更多的朋友,有了更多与书接触的机会。一次,在书友家中,他发现了一部难得一见的文献,并为此彻夜不眠。“当时对方出价非常高,一时之间接受不了。但是回到家后,我越想越不甘心,担心被其他人买走。”黄冀东说,就这样辗转反侧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出门了。“为了不‘打草惊蛇’,我装作是在路上散步时与对方偶遇。”最终他把那套文献收入囊中,如获至宝。
久而久之,黄冀东的藏书数量已有3万多本,其中早期的闽南文献多达上万本。这时,他内心冒出一个大胆的念想:办一家类似于博物馆的文献馆,填补漳州的空白。“这些年,互换书籍,结交书友,大家因为共同的喜好和需要走到了一起。但大家都期盼有一个大而全的分享场所。”黄冀东说。
直到2013年12月,踌躇多年的黄冀东最终完成了这个梦想。在他的个人文献馆里,有明代的古籍、文书,民国的契约、照片,内容包罗万象。而由于十年来沉迷于收书藏书,他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的书匠,基本上淡出了家族生意,只有在家人忙不过来时,才会到厂帮忙一下。他说,挽救收集更多的闽南文献,把这颗明珠展示在世人的眼前,是他终始不渝的心愿。
⊙ 罗培新 朱俊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