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得、慈祥和蔼的弥勒佛,神态迥异、个性鲜明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惟妙惟肖、不怒自威的关羽张飞……
在漳州芗城区大桥路待御新村,一家外观并不起眼的雕艺工作室却内有乾坤,里面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脱胎漆器造像艺术品令人流连忘返。它们的作者,是今年刚满45岁的黄守正。经过他的着意刻化和艺术塑造,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雕塑世家
脱胎造像是家传绝活
黄守正祖籍漳浦湖西,出身于佛像雕塑世家,其叔叔是赫赫有名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华宗。家庭的熏陶,让黄守正从小就迷上雕塑艺术。12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木工,打下木雕基础。待到17岁时,他正式跟着叔叔黄华宗到其厂里学做雕塑。
彼时,由于厂内实行流水作业,黄氏家族里的人往往只固定做一种工艺,但生性好动又喜欢琢磨的黄守正并不满足,往往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帮着做,因此对所有的工种都有所接触。几年下来,在叔叔的指导下,他的雕塑技艺大有长进,开始在家族年轻人当中崭露头角。
黄守正说,在雕塑行当中,令黄家美名远扬的技艺是“脱胎造像”。这个在古时被称为夹苎造像或干漆造像、脱胎漆器造像的工艺,是随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造像之法,黄守正一直引以为豪。“完整做出一尊脱胎漆器造像,需要经过泥塑、石膏倒模,再用布和漆做成胚胎,脱模、抛光、上色等工序。” 黄守正告诉记者,“这些工序不仅繁杂,而且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丝毫马虎不得。”
手艺精巧
为林前岩“菜姑”塑金身
陕西、上海、浙江……正是靠着黄家精湛的手艺和远播的名气,黄守正得以经常跟着叔叔外出,受邀到国内各地诸多寺庙,雕塑佛像。1996年,漳州南山寺重塑的佛像,便是黄守正及其叔叔黄华宗等人采用脱胎漆器工艺,用两年的时间铸就而成。2006年,他们还在安徽塑就三尊高9.5米的佛像。黄守正说,搁在平时,制做一尊3.8米高的木雕千手观音,光雕刻就要4个月,加上组装、上漆、贴金等工艺,用时超过半年,制作那些更加高大的佛像,其难度便可想而知。
不过,虽然技艺精湛,黄守正也坦言,由于脱胎漆器造像的主要材料是“生漆”,即天然大漆,“每次造像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他告诉记者,天然大漆与普通油漆不同,如果遇到“北风天”,大漆往往干不了,“唯一能做的是将房间紧闭,再往地上泼热水,靠着水蒸气的作用使其变干。”
2010年11月30日,林前岩寺庙发现早先在寺庙修行的“菜姑”陈珠肉身舍利。为塑肉身舍利金身,林前岩寺庙先后请来九华山、莆田、台湾的名师,但在进行初步处理后,效果欠佳。最后寺庙师傅请来黄守正,他以独特的工艺,最终为菜姑塑成金身,令他再度名声大噪。
继往开来
让艺术传承是他的使命
每每回首往事,从事脱胎造像三十年的黄守正感慨不已。他说,祖辈们用灵巧的双手和独特的灵性,在现实与理想中创造了一尊尊艺术佳品,“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后世传人,除了做出精美的作品,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这个艺术发扬光大并代代传承。”
黄守正确实没有食言,继往开来,逐渐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2010年7月,他参加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评比,其创作的木雕《佛祖》荣获铜奖。2012年5月1日,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其创作的木雕《和谐》荣获铜奖……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也跟着学起雕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 朱俊辉 郑德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