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寻味漳州伽蓝庙
来源:转载 点击数:3061次 更新时间:2014/5/31 16:54:55
 伽蓝庙门额上署名“董其昌”的匾。
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空中伽蓝庙
通往空中伽蓝庙的朱红色铁梯。
通往空中伽蓝庙的朱红色铁梯
庙外临街的露台
伽蓝庙门额上署名“董其昌”的匾。
庙外临街的露台。
庙外临街的露台

  周杰伦哑哑的声音唱着《伽蓝雨》,方文山的歌词写得一如既往的空灵与传统美学韵味。上网一搜“伽蓝”,发现全国各地有诸多伽蓝庙,苏州、洛阳、吉林、湖北……大都庙宇巍峨庄严,或坐落于名山,或添建于要地,环境优美,景致上佳。更有洛阳伽蓝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使一座庙宇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色彩而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趣。

  漳州也有伽蓝庙,据说共有七座,多是面积颇小的庙宇。我要寻访的这一座,无疑是小得最耐人寻味。

  这座古庙就坐落于漳州唐宋古街香港路的打石巷顶上。

  它很小,小到极致,只有3平方米,据说比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最小庙宇还小;其二,它建在空中,不接地气却极尽草根特色,平易近人,没有一般庙宇的神秘威严感,与民居融为一体。

  翻阅漳州史书,找不到任何对它的记载。是它太小,被史家忽略并不奇怪,因此没有人说得清它的前世。

  问了周边的住户,这里的居民换了一拨又一拨,大都不是原住民,没人说得清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是何方神灵。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这里也如其他庙宇一样,香火颇旺,烟火缭绕,佛教音乐飘在空中。烧香的添油的香客和信众,也说不清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奉拜这尊神,他们只是一个信念:烧炷香,求平安。

  有人说,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条街道,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对于漳州古城来说,这条承载过去连接未来的街,就是台湾路和香港路。

  东西走向的台湾路古色古香,走过时脚下的石板微微生尘,两旁清淡而闲适的店堂,略略飘出红尘俗世的味道。路的中段,丁字路口往南,就是香港路。

  这是一条不长的街,几分钟就可以踩着石板从街北走到街南,穿过两座相距大约二十米的明代石碑坊,还有两旁几条窄窄的小巷。

  这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街,从唐宋一路走来,走过明清民国,把远去岁月的一些印记留存下来,留给后人许多探秘历史的宝贵资料与蛛丝马迹。

  而一路走来的时候,是谁,在何时,缘何因,在路边的巷口顶上,建了一个小小的庙,供着一尊小小的神?

  小庙就在“三世宰贰”坊旁边。两幢小小的二层红砖楼之间,形成一条巷,一米多的宽度。红砖巷门口顶上黑色石头匾刻着“打石巷”三字。

  走进巷子,只一小段,接着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同样的石板铺地,院墙边一溜矮树绿草点缀得小庭院多了些生动的风情。

  沿着一架斜斜的朱红铁梯走上去,一脚就踩在庙里了。

  果然是小。大约两米多的长度,除去神位和供桌,两个人站着刚好,再多一个人,就转不过身了。

  但半旧供桌上神像香炉灯烛鲜花等等伺候神灵的物件一应齐全,收拾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红砖地板,白粉墙壁。很亲切的感觉。

  临街的门外是长方形的露台,大约3平方米。站在露台看,门楣之上横着一方斑驳的镶边木头大匾,“伽蓝庙”三个描金大字显得萧散自然而不俗,很是耐看,落款是“董其昌”。

  一个大铁桶烧金炉在露台的中间,占去阳台大部分空间,栏杆边的花草长得自在欢喜,四面金黄的佛旗垂挂在没有风的空中。

  我站在阳台上,不知是留还是去。因为只一小会儿就把表面能看到的都看清楚了。而看不到的历史和掌故,在这里也看不出来。刚才开门让我进来的隔壁女人,一直唠叨着与我聊她的家事,她信奉伽蓝神,每天早早晚晚烧香,为花儿烧水,为庙里扫地,还把她的旧自行车放在这窄窄的小庙里。我想在她的眼里,这尊伽蓝神更像是家中的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辈,可以听她絮絮叨叨地诉说。或许,当我们心灵疲惫的时候,都需要这样一位聆听者。

  她是这里的临时租住户,我从她这里问不到任何答案。但我显然不舍得就这样离开,因为这庙虽小却有故事,我是为了追问故事而来。但故事源头在哪里?看着街对面离得这么近的雕花红格窗、绿色瓶形瓷栏杆、谁家阳台开得很惹眼的粉红色金黄色花朵,想象窗里的烟火红尘生活该也是这样琐细而平常吧?一群鸽子不停地从屋顶上盘翔而过,心想:现实生活的平静安稳,比一百个故事的真相更重要,不是吗?

  往功德箱里放一些钱,双手合十向伽蓝神告个别,沿着朱红铁梯,走到地面。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平常得就像是到哪个熟人的家做了一回客。

  也许这就是当初建庙的人所要的效果——不需要抬头仰视,不需要顶礼膜拜,就是踏踏实实的倾听和信任。

  但这庙确实有故事。

  故事之一是这庙的经历。

  其实小庙进入现代人的视线,也就最近这十年的事情,是随着漳州明清文化古街的声名远播才为人所知。而事实上在人们不曾关注的时候,它已默默演绎着自己几百年的兴衰轮回。

  它显然很古老了。说不清建于何时,能说清的,是小庙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曾被住于隔壁的居民私人占有,成为民房的一部分。直到本世纪初年,市政府把这一条街区规划为“明清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整治时,在庙里的阁楼上发现伽蓝圣王神像,这一小小古庙才又以庙宇的面貌重回人间。

  故事之二,也是坊间信众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敬奉的伽蓝神戴官帽。

  伽蓝,佛教用语,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于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

  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据《七佛教》、《释氏要览》等书记载,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各有名号,统称十八伽蓝神。

  伽蓝神的地位比四大天王、哼哈二将、韦陀等护法神的地位稍低,主要是守护寺院。

  也就是说,在神的世界里,伽蓝神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主任。

  居民们说不清他们奉拜的是十八伽蓝中的哪一个,但很得意于伽蓝头上的那顶官帽,似乎官帽一戴,地位就高了,法力也更灵验了。因此对于官帽的由来,附会了几个传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一次重修伽蓝庙旁的“尚书探花”石碑坊,不知为什么石碑坊一直摇晃不稳,急得县官没办法,忙上小庙烧香,并随手把官帽戴到伽蓝爷头上。之后,石碑坊竟能稳如泰山了。县官一喜,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伽蓝神戴上了官帽。

  还有一说:失势皇帝被追杀,追兵眼看就到了。皇帝藏到这座小小的庙里。小庙年久失修,蛛网密布,皇帝藏进去之后,蛛网竟还能好好的。追兵到了,已经爬上梯子了,就要找到皇帝了。可是里面太暗,且蛛网完好,有人说,不可能藏这里。于是追兵走了。躲过一劫的皇帝感激伽蓝爷显灵护佑,于是赐庙里的伽蓝神戴官帽并封王,称伽蓝圣王。

  对听来的故事,我笑笑地不能分辨真假,就像那块署名“董其昌”的匾额。我只是回味着庙里伽蓝神像那被烟熏黑的脸,该是沾染了几百年的人间烟火吧?伽蓝脸上的笑是淡淡的,能不淡定吗?看了人间几百年的繁华又沉寂,沉寂又喧哗,看惯了世情沧桑。

  就如眼前这条古老的街。

  红砖墙,黑屋顶,石板路。三三两两的行人,街边居民家里幽幽的午后茶时光。还有几家小小店堂里,大朵大朵颜色鲜艳的绢花绸花塑料花,关不住的热情,以夸张的姿色试图拂去这街的冷清表情。

  一只小麻雀飞落在街面,就在一辆停靠街边的小汽车旁,跳跃。我的脚步,并没有惊吓到它。

  网上的资料说: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发展,香港路南端的九龙江边形成了河运码头,香港路逐渐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

  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闽南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成之前,这里仍是商品集散贸易繁荣的街区。

  香港路上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尚书探花”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所立。林士章是嘉靖年间探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三世宰贰”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亲、祖父而立。蒋孟育是万历进士,在漳州结“玄云诗社”,与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王升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在明永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寺正、抚州知府等职……

  可以想象当年,多么热闹的市井风情与繁华景象!

  是周围的一切太过于宏伟与热闹,太过于荣光与现实,相比之下伽蓝庙显得简陋与卑微,只能在低处自足自乐随世风起落。那么,是谁一直在惦记着它呢?是岁月吗?

  当熙熙攘攘的热闹如潮退去之后,一些被淹没的渺小事物才得以如贝壳般呈现在沙滩上,成为世人眼里的另类珍藏。

  我站在高耸的“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之间,仰望,坊上精美的浮雕、镂雕,龙凤、花卉、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年轻的作者写道:人生需要励志的时候,倒也不妨45度角仰望一下双门顶的辉煌。

  而我想到的是周杰伦的歌在唱:“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

  是啊,岁月太深,人太浅。

  如果脚下的石板有记忆,如果红砖墙黑屋瓦有记忆,如果瓦檐垂下的午后阳光有记忆,它们会告诉我,这个古庙,这尊伽蓝神,起于何时,缘于何因,谁是它故事里的主角,谁是它不曾忘记的风景。

  如今,在这条文物密集充满荣光的古街上,这座小庙依然很不起眼,要不是抬头瞻仰石碑坊时不经意看到人家的屋檐间隙佛旗垂落炉烟飘起,很难发现默默无言的巷口顶上有传奇。

  但岁月注定无法抹去它的真实存在。 

  林宝卿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印象漳州之香港路台湾路(一) 下一篇:童年趣事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