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朱熹与漳州有关联语之明辨
来源:转载 点击数:3314次 更新时间:2014/8/13 14:58:34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朱熹以直宝文阁学士院除江东运判,辞,改知漳州。翌年,即绍熙元年(1190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朱熹正式典牧漳州。二年夏,四月二十九日离任。至此,朱熹结束在漳的一年零六天的任期。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朱熹治漳的政绩和任内的一些轶事,便长期在漳州流传。此中之真假虚实,引起历代学者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研究,并有相当的文论面世。本文仅就朱熹牧漳期间的几副对联,做一番初步的梳理和明辨。

  一、白云岩联  白云岩联云: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这副联语在漳州流传甚广,几年前更因温家宝总理的一番话,引起了一段时间的白云岩热,白云岩顶的寺庙也因此将联语刻在石柱上,并署上“朱熹”的名讳,使登岩的游人误以为是朱熹的手迹。事实上,这副联语的七言部分出自唐宣宗李忱一首题为《百丈山》律诗的颔联,诗云:

  大雄真迹枕危峦,

  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向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

  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

  暮钟朝磬碧云端。

  万丈山在今江西省奉新县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众多题咏,唐宣宗的《百丈山》一诗仅是其中之一。为何唐宣宗的这对颔联会出现在漳州的白云岩上?谁是始作俑者?还得从漳州地方志书中寻找答案。

  漳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陈洪谟修,周瑛纂之《大明漳州府志》。该书《山川志·龙溪县》记云:“白云岩,在县东九、十里,有层峦叠巘,上薄苍旻。岩壑间有白云来往,故名。”未述及岩上联语。明万历元年(1573年),罗青霄修,谢彬纂之《漳州府志》,记载尤为简略,其《龙溪县·杂志》仅云:“白云岩,在城东七、十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闵梦得、袁业泗修,刘庭蕙纂之《漳州府志》,首次提及朱熹的题词,该志《方外志·岩》载:“白云岩,十二、二(应为三之误)都。朱紫阳题曰:‘白云深处’。”上引明代所修地方三志,均未提及联语一事,不过,却道明了“白云深处”之题,始于朱熹。今岩上“白云深处”之匾额已非朱熹旧物,系后之黄道周所书。

  清代所修之漳州方志,当属康熙甲午(1714年),由魏荔彤重修,蔡世远等人编纂之《漳州府志》,首次记录了白云岩上的联语。该志《山川志》云:“白云山,在水头山之前,上有白云岩,唐虔诚禅师所建也。宋朱子尝游此,书‘与造物游’四字及联。”该志《古迹》更有详细记载,述云:“白云岩,在郡东南二十里。今有卓锡泉。宋末文公尝游于此,书‘与造物游’四字。有联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有黄道周八分书‘白云深处’四字。”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志书引文的断句至为关键,我在“书‘与造物游’四字”之后标上句号,表明与“有联云”断开,以示区别。若改为逗号,则模糊了记述的概念,使人误会为朱子在题写“与造物游”之同时,亦写了“地位清高”的联语。当然,古文句读标以现代符号,见仁见智,大可争议。三年后,康熙丁酉(1717年),由江国楝重修、陈元麟等人编纂之《龙溪县志》却有了明确的记载。该书《疆域》一卷中记云:“白云岩,最高峻,在水头山之上,紫阳遗迹在焉。属十二、三都。旧传朱夫子尝寓此讲《诚意章》。上书‘与造物游’四字,又书一联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盖唐人旧句也。”明确记载朱熹书写了“与造物游”及联语,同时又指出联语之文句系出自唐代诗人之手。该志《古迹》记载略同,不再引述。至此,白云岩上联语的出处,方志的记述是十分明确的。何时指鹿为马,将联语的撰写权归于朱熹,那应是未细览方志记述之缘由,以讹传讹。

  二、开元寺联  开元寺联云: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此联的创作权归于朱熹,历来文论似乎未见有人提出异议,然事实如何?漳州开元寺的此对联语,如同上述白云岩联语一样,亦出自他人之手,非朱熹所为。这在明正德八年所修纂之《大明漳州府志》有明确无误的记载。现趍录该志卷十三《学校志·书院》一段文字,以证不虚。文云:“郡城龙江书院,宋郡守危稹建。初郡城西北隅,有山高出阛阓之表,上有临漳台,下有半漳台,乃昔人登高处所。唐开元间,僧舍其下,自后台基日见侵蚀。宋绍熙初,文公尝谓其地可作书室。宝庆乙酉,郡守危稹乃除四小刹,放[仿]白鹿洞规制创书院,以为讲明义理之所。”志书于此以小字注云:“举梁文有曰: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大明漳州府志·学校志·书院》的这段小注十分重要,它指出所谓的开元寺联,其实是出自“龙江书院”上梁文中的一对骈语。上梁文出自何人之手,志书没有记载,但应是宋宝庆乙酉(1225年)危稹守漳之时,知州本人或幕僚所为。此时距朱熹离漳的1191年,已相隔34年,离朱熹的逝世(1200年),也晚了25年,因此“龙江书院”的“上梁文”更无可能出自朱熹。行文至此,似没有必要再引证此后的所谓记载了。

  何谓上梁文?上梁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在建屋上大梁时,一般会举行上梁仪式,这时就要颂祝一篇“上梁文”。这种仪式如今在边远山区农村中尚可觅见其踪迹。上梁文一般以骈文写就,故就中成对的骈语很多。漳州开元寺这对所谓的联语就是“龙江书院上梁祝文”中的一副骈文。据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上梁文》云:“按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构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面(今呼馒头)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于是匠人之长,以面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礼也。”因联语而说及上梁文,已是题外了。

  漳之俗,自认为朱熹过化之所,故事多附会,诗赋如是,联语如是,题刻如是,传说亦如是。明辨其实,实有助于朱熹牧漳治绩之形象,切莫等而轻之,是所望。

⊙李竹深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台湾“狮头旺”回漳 下一篇:历久弥新的“新厝”宗祠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