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乡土文化  
 
漳州“漳缎”中式服装亮相APEC
来源:本站 点击数:3462次 更新时间:2014/11/13 10:42:56

APEC会议期间 源自漳州的“漳缎”熠熠生辉

  11月10日晚,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及配偶身着特色中式服装,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的欢迎宴会,拍下一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亚太大家庭“全家福”。特色中式服装设计及制作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其中就有“漳缎”这一让漳州人倍感骄傲的亮点。

陈钟辉展示清末漳绣,红底面料为漳缎。

  陈钟辉展示清末漳绣,红底面料为漳缎。

  据了解,此次的APEC领导人及其配偶的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昨日,记者上网输入APEC,后加“漳缎”关键词,搜索的相关结果统计竟达百万条之多。

  报道称,APEC领导人的女配偶服装款式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其面料工艺是漳缎。这是中国丝绸面料里非常特殊的面料,已被列入到“非遗”技艺。由于漳缎面料高雅端庄,极富立体感,明代时工艺成熟,大量生产,在清朝尤为盛行,宫廷皇室及文武百官的长袍马褂大都将漳缎作为主要的丝绸用料。

  漳缎源于漳州 工艺可追溯到唐代

  查阅资料显示,漳缎始于漳州,明末传入苏州,是极具艺术特色的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结构的全真丝提花绒织物缎。道光年间(1821-1850),苏州的机户大都生产漳缎,可说是漳缎生产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如万字百蝠漳缎、敷彩团花漳缎、绿地织五彩缠枝牡丹漳缎、宝相花漳缎方袱。2011年,“漳缎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丝绸博物馆为保护传承单位。

  “查找有关漳缎的历史,可查到明末清初,其实这种工艺的前身可追溯到唐代。”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漳州刺绣传习所负责人陈钟辉说,“漳缎是中原纺织技艺的延续。唐代,陈元光入闽开漳,率中原五十八姓将士南下,汉族大量进入闽粤。人口的迁徙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漳州。在此基础上后来诞生了漳纱、漳缎、漳绒。”

  漳缎工艺传入江浙 始有“漳缎”之称

  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介绍说,据历史记载,唐朝末年,漳州就有人织缎布和绒布。后有人进贡朝廷,大获皇室青睐,官方遂下令民间不得使用缎布和绒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漳州市郊六石、市后、山头顶、步尾一带,逐渐出现了一些生产缎布和绒布的“专业村”。到明代,漳州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月港成为当时从中国经马尼拉(吕宋)至美洲“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漳州城内手工业发达,纺织品漳纱、漳缎、漳绒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在月港的带动下,东门街(今新华东路)和浦头街成了商品集散地。东门街一带,就聚集了许多染坊和布庄。“由于漳州生产的缎布和绒布面料较厚,更适合北方人保暖,元末明初之际,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很多师傅专程南下学艺,同时聘请漳州师傅北上传授,这样就形成了‘漳缎’、‘漳绒’的纺织品牌。”郑惠聪说,“据传当时一身漳缎,等于一两黄金。到了明末,漳缎工艺更集中地传入苏州。”

面料为“漳缎”的APEC领导人女配偶身穿的“新中装”。

  面料为“漳缎”的APEC领导人女配偶身穿的“新中装”。

  漳缎面料华美 穿上身熠熠生辉

  陈钟辉在漳州刺绣传习所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文物工艺品,“漳纱以生丝为主,表面摸起来较粗糙;漳绒以绒为经,以丝为纬,织物表面有绒圈或绒毛;漳缎则将生丝经酸软化,然后抽成更细的丝织,表面比较细滑,而且有光泽。”他指着一幅清末寿联织绣藏品,说:“上面绣的‘北海樽开延寿酒,南天辉映老人星’这14个字是典型的漳绣,而红底的面料则是漳缎,很鲜亮!”

  “漳缎生产非常有讲究。”郑惠聪介绍说,选材必真丝细麻,制造必机规严谨,漂洗必不混杂质,磨光必适度,染晒温度必适中,边幅修整必到位。在清代,宫廷贵族多用漳缎作为服装、鞋帽及装饰的面料。“漳缎具有质地柔软舒适、外观雍容华贵、着装走动熠熠闪亮、使用经久耐磨不褪色的特点。”郑惠聪说,“你看,APEC领导人的女配偶服装面料是漳缎,色彩鲜艳,走时会发亮。”

  漳缎在漳落没 苏州繁荣延续

  “由于漳缎主要供贵族做服饰面料,民国期间经济萧条,做的人就少了。在解放初期,东门街仍有个别漳缎小作坊。1955年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漳缎停止生产,一些漳缎师傅被迫改行。”郑惠聪说,这以后漳缎在漳州就少人问津了。

  问及漳缎目前在漳州的传承情况,陈钟辉不无遗憾:“漳州已经没人做这个了,清末寿联织绣藏品也是从我奶奶手里传下的。”陈钟辉现为漳绣第七代传人,因家学渊源,他创办了刺绣传习所。“漳缎传入苏州,那里一直有养蚕纺织的传统,所以那里能繁荣起来,并且工艺不断精湛。”陈钟辉回忆说,小时候,芝山西面马鞍山路一带有种桑养蚕,后来城建变迁,“没人养蚕了,漳缎的民间生产几近绝迹。又因漳缎工艺复杂,肯学的人很少,以致目前出现绝迹的窘况。”此次,APEC领导人的女配偶服装里,面料用到了“漳缎”,虽是苏州制造,但也让陈钟辉感到振奋,毕竟这种丝织工艺源起漳州。

  APEC领导人的女配偶服装采用漳缎面料,袖口的纹样和男领导人一样,也是海水江崖纹。据了解,设计师选用海水江崖纹,是想从服饰上传达出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而这纹饰也不禁让人联想到漳州月港:明朝中后期,它一度成为我国海洋贸易中心港口。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月港出发,中国与亚太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经贸往来。漳缎作为漳州名产之一,曾沿着开辟的海上贸易航线远渡重洋,畅销海外。 

[相关链接]

 

探究:为何在漳州销声匿迹?

  曾经在漳州有过辉煌历史的漳缎为何突然之间在漳州消失了呢?

  关于这一问题,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江焕明馆长说,主要是市场问题。明清时期,月港没落、五口通商后,中国的心脏地带也逐渐移到了江淮,这里也成了经济贸易中心。

  虽然漳州是漳缎的发祥地,但是江浙一带有师傅将技术学会了,自然而然地,江浙有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也就为其酝酿了很好的条件。

  漳州市文史学者许初鸣也认为,漳缎的消失主要跟月港没落有关系。“出口拉动了漳缎生产,而当繁华的月港航运商贸萧条后,没有市场的需要,漳州曾经充足的原材料,比如蚕丝等,也开始消失,那么漳缎,自然也就不再存在。”

  在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陈钟辉看来,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丝绸很是出名,又有原材料的来源,推陈出新,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在当时,是漳州竞争不过的。“包括天鹅绒,它的前身就是漳绒。地方政府没有推动漳缎的发展,没有形成氛围。”

呼吁:加强漳州非遗保护

  尽管如此,陈钟辉早就有一个心愿,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珍贵资料,以及他所拥有的宝贝,建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展览馆,将漳州失传已久的漳纱、漳缎,及传统漳绣技艺等,都收罗在这个展览馆内,并设传习所,让爱好漳缎的市民学习传统工艺,并传承下去。

  陈钟辉说,展览馆寄托了他多年的一个心愿,展示中原文化在漳州怎么开花结果,怎么从兴盛走向衰败。这也是弘扬中原文化的窗口。

  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当社会进入商业化进程时,1949年,漳州仅存的漳缎作坊屈指可数,再加上老艺人年岁已高,没有传承人,加上塑料工业逐渐发达,尼龙等布料销量大,冲击了手工业。

  漳州政协委员陈南漳表示,解放前,漳缎名声在外,后来没落了,“真的很可惜,漳州好东西很多,棉花画、漳缎、漳绣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重视”。

  漳州政协委员郭伯龄说,中国第一台洗衣机,就是漳州生产的,而漳州的织布机、漳缎机,现在收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其实,在早期,漳州手工业非常发达,而如今,漳缎的销声匿迹,也是十分可惜的。

  声音:让漳缎“回归”漳州

  漳缎的故事,让许多读者不由得联想到漳州另一项非遗项目——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一个带着洋味的名字。这是一种曾经风行国外的中国外销瓷,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初海禁期间(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克拉克瓷于平和县的大山深处悄然出世,坐船顺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向东直抵月港,漂洋过海,将东方大国的古老文明播撒至世界各地。

  虽说学界在多年前最终考证出克拉克瓷就是产自平和的“漳州窑”,但是制瓷技艺早已失传。近年来,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为了重现昔日“漳州窑”瓷器的风采,搜阅记载,实地考察,遍寻工艺传承人。

  终于,在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7月25日,漳州民间陶瓷研究所所长林俊先生自筹资金在克拉克瓷“娘家”投资兴建了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采用传统的工艺进行制坯、磨土、上釉、烧窑等工作,“复活”了克拉克瓷,成为漳州的又一张名片。“既然克拉克瓷能‘复活’,漳缎也可以回归啊。”

  市民肖先生说,以前,漳缎的师傅把技艺带到了苏州,现在漳州可以派人去把技艺学回来,或请回几个漳缎师傅,到漳州接续传承漳缎的辉煌历史。“这个建议不错。”漳州市政协委员陈南漳说,漳缎的名称里,就有一个“漳”字,所以就类似地理标志一样,离不开漳州,让漳缎回归漳州,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而且对于漳州的历史文化传承、非遗传承都有很大的益处,如在古城里,建一个包括漳缎的非遗馆,也可以为古城争辉。( 张韩丰)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踏足漳州的朱子文化 下一篇:明末清初长崎的漳州人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