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月港故事,是从16世纪开始的,随着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欧洲飘洋过海扬帆而来,汇集到中国沿海。漳州月港成为当时兴盛的国际贸易港口。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东达日本,南通菲律宾,西至马六甲,与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环球航线。
漳州月港“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因其状似弯月而得名。明代以前,月港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但据沈定钧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五记载,在明景泰四年(1453)月港海外贸易已经兴起。至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月港已是“风回帆转,实贿填舟……巨贾竟鹜争持”的“小苏杭”了。
月港码头遗址
月港遗址
月港的兴起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月港由于“僻处海隅,俗如化外”,国内外走私船只多数汇集在这里进行交易,特别是从事走私贸易的闽人,一般都从这里出洋。因此,当明朝政府决定开海禁时,就不能不考虑沿袭闽人由此出洋的习惯。另外,月港为内河港口,其出海口在厦门。
月港的管理官员仅需在厦门设立验船处,即可对进出口商船实行监督,避免出现隐匿宝货、偷漏饷税等现象。且当厦门出现倭患或海寇而发出警报时,停泊在月港的商船可有足够时间转移或采取防范措施。再者,月港距离省城较远,非市舶司所在地,海外贡船一般不由此入口,不易发生扰乱事件。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正式取消海禁,随即开放漳州月港为对外通商口岸,“准贩东西洋”。月港的地位得到了政府的确认,从此正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外贸港口迅速地繁荣起来,到万历年间(1573—1620)走向全盛。明景泰至天启年间(1450—1627),月港从兴起到繁荣昌盛近200年,它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菲律宾)为中转站,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在我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海澄镇里的老商业街
海城镇里的老商业街
海城镇里的骑楼
隆庆元年(1567)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治,寓意“海疆澄清”。后在原有古堡基础上建筑海澄石城,驻兵防守。
据《海澄县志》记载,海澄设县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建庙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即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庙为座北朝南,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占雅别致,亦颇壮观,与北边宴海楼,西边文庙,联映成群,气势辉煌。
为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知县翟寅于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台,“以障海口东北之虚”,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楼。
月港旁边的豆巷这里依旧零星地可以找到旧时商铺,民居以及庙宇等等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