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妇携甘蔗钻灯脚,彻底将男士拒之于红线之外,还是免不了人围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说起这元宵佳节,它似乎总和浪漫的爱情相关。不过在福建的漳浦地区,元宵节的花灯却更接地气——它关系到新妇的祈子大事,过去还是男女双方隐秘的相亲方式,带有世俗生活浓浓的烟火气。
新妇携甘蔗钻灯脚
元宵节近在眼前时,漳浦人就要张罗“钻灯脚”的事宜了。每到这时,族中的祠堂便会被打扫一新,并用各色花灯装饰起来。傍晚一到,花灯齐刷刷亮起,将祠堂映照得好不热闹。
这一年,族中新过门的小媳妇,都会在婆婆或族中“好命”老妇女的带领下,举行这项特别的仪式:一方面祈求早生贵子,另一方面由长辈正式将自己介绍给先人,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
换上喜庆的衣装后,新妇还会携一根带绿叶、束红纸圈的甘蔗,穿过灯棚缓缓而行。在漳浦人的信仰里,甘蔗象征节节高升,意味着小夫妻往后的日子越来越好。当然,这场合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灯”字在闽南语里谐音“丁”,长辈们正是借此仪式,盼小媳妇的肚皮很快能有好消息。
至于那些刚诞下男婴的新手妈妈们,此刻也必须抱着婴儿参加仪式。钻过灯脚后,新手妈妈除了向祖宗表示致谢外,还希望他们能给自家孩子多一些庇佑。
有意思的是,漳浦“钻灯脚”绝对是女性做主的场合。仪式举办时,族中长辈会特别用红线将场地圈起,并目光如炬地守在现场,彻底将男士拒之于红线之外。尽管如此,这项严格的保护措施仍浇灭不了男士围观的热情。每到这时,男士们多会从村头村尾赶来,围在红线外争睹当年村中新嫁娘的风采。
旧时隐秘相亲方式
漳浦的“钻灯脚”习俗,据说是唐代时由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入福建的。随后漳浦人渡海赴台,又将这一习俗带到了台湾。
有意思的是,和整个中国大地一样,闽台的元宵夜也是最为开放和宽容的一晚——旧时藏于深闺的姑娘、媳妇们,此时大多能自由地出门观灯。对于严格遵守男女大防的闽台年轻人而言,“钻灯脚”还提供了隐秘的相亲机会:婚嫁的男女在媒人或长辈的带领下,约定于庙宇的灯棚下偷看对方,避免了胡乱许婚的麻烦。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过去,闽台的“钻灯脚”称得上是温情脉脉的处理方式。只不过元宵节一年一度,这相亲的男女必然等得有些许煎熬。好在如今婚嫁自由,“钻灯脚”只需一心一意管新媳妇们的“祈子”大事就成。
仪式结束后的翌日一早,漳浦人会将拆下的灯棚抛向祠堂的屋顶或一把火烧掉。村中的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只等着捡起一把“灯骨”求吉利。非得等这一件大事办完,漳浦人的新年才算是彻底过完。
对于寓意团圆的元宵节来说,赏花灯还与“祈子”这一古老命题扯上关系,这算不算是一件趣味十足的事情?
参考文献:
庄小芳《闽台元宵节的女性习俗》,《寻根》
周翠蓉《闽台“钻灯脚”习俗浅析》,《福建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