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做的草鞋卖到台湾 漳州老人颜爽15岁起就做草鞋,如今会做的人已不多
五六十年前,人们出门干活、上山砍柴等都还穿着草鞋。如今,草鞋已基本退出市场,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一些地方的民俗及特殊场合里,还需要穿草鞋。不过,会制作草鞋的人已是寥寥无几。

颜爽在做草鞋。记者 黄小英 摄
20世纪中期,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珠坑社就是制作草鞋的专业村。如今,村里仅有几名老人传承着这门手艺,而手艺较为精湛的只有两位老人,74岁的颜爽就是其中一个。
15岁学得手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颜爽家中,她正在屋内制作草鞋。老屋的小厢房里,74岁的颜爽坐在矮长凳的一头,矮长凳的另一头放着一个木制的草鞋架。草鞋架上立着5根圆柱,前端有一木钩钩住矮长凳的沿。颜爽说,这矮长凳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她爷爷留下来的。15岁起,颜爽就跟母亲学会了做草鞋的手艺。
颜爽一边介绍,一边做着草鞋。她腰间绑着一个弓形树枝,中部留有一短截的叉枝。她拿起一条塑料绳,扎成圈套,套在草鞋架两侧的柱子上,然后绕过弓形架,套在叉枝上。随后,颜爽拿起几根稻草,用窄布条包上,就编了起来。编了约10厘米后,就不再包布条,全用稻草织。编到最后一段,再包布条。
颜爽说,鞋头与鞋后跟部位包上布条,穿着较舒适。鞋底织好后,在两侧边缘又织进鞋帮,穿上细绳,一只草鞋就做成了。

草鞋图片 黄小英 图
会编的人已不多
颜爽的丈夫颜养生说,珠坑社历来就是做草鞋的专业村。20世纪中期,村里人生活困难,做草鞋成了弥补生活费用的重要来源。
“以前穿草鞋的人多,一年四季都有人买。后来变为办丧事时家属才会穿,销量就非常少了。”颜养生说,现在很多地方办丧事时都不穿草鞋了,只剩下少数地方还保留这一传统,但有的只是挂在腰间,销量就更少了。如今,一双草鞋只卖两三元,做一双却要花几个小时,年轻人都不屑做,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在做。手艺较为精湛的就只有颜爽和一个亲戚了。
台湾客人向她订货
颜爽说,年轻时她一天可以做一二十双,做好后用箩筐装着挑到集市上卖。现在年纪大了,一天只能做5双,只能赚到12元。
在台湾一些地方的民俗里,迎神要穿草鞋,质量要求较高,便有台湾客商找颜爽订货。漳州平和的一些村庄,办丧事时也会将草鞋挂在腰间,这些人都会来向颜爽购买。(晨报记者 黄小英 通讯员 郑德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