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杨晖工作室 公众号:人间烟火ZINGKANG)
原题名:北京「I」回首北京路,多少漳州人的思念在此折戟沉沙。
南方发达的水系和古城文脉的延续,将十几条老街团团围住。北京路南抵九龙江,与东宋河相依,在近百年的易名、缩改等变化中,始终影响着一代代的漳州人。
永靖路、中正路,这些都曾是它民国时期的名字。而那些消逝的历史风貌,却被以一个个名字所纪念了下来:渔头庙、市仔头、少司徒、下营、东闸口。这似乎把漫长的北京路截成了一个个时代,让故事得以在数十年后缓缓拉开。

北京路60号 郑添材
北京路60号的郑添材,1948年时八岁的他漂洋过海,和家人离开南洋,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漳州。像他这样的华侨家庭,在前店后坊的骑楼里,可以找出很多很多。
“那时候在印尼泗水,学校只上一上午的课。我爸考虑之后,一定要我回来漳州读书,一来是怕我在印尼学不到什么东西,二来呢,我爸怕我在那边讲惯了印尼话,连中国话都忘了。”郑添材的父亲是漳州人,母亲是莆田人,父亲强烈的执念把他们带回了这座城市,带到了北京路。
“回来后我爸买下了这套房子,当时只花了五六百块,当然那个时候的钱很大啦。”郑添材边说边笑,手里却不时地抚摸着略有脱落的白墙,“我们这里也是解放后才叫的北京路,跟厦门路、台湾路那些是一样的。再往上走叫市仔头,是我们以前最繁华的市中心,人们都汇聚在那里。小时候也常到九龙江边玩耍,那时候的小船直接开到北京路旁边的宋濠里,水也很是清澈。”


北京路 下营
在郑添材的记忆中,1948年国民党军队撤退途中来到漳州,有三个国民党军官就在他家住下。那时候后院的空地也充当起了临时马厩,拴了三匹战马。北京路末的工人疗养院,曾经是一片空旷的操场,国民党部队每日集结在此,操练声此起彼伏,直至离开漳州。之后十几天解放军也来到了漳州,他们并没有住下,战士们穿过北京路的时候,齐声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让郑添材感到无比震撼,热血沸腾。七十年过去了,郑添材声犹在耳,自说间竟不禁唱了起来。
52年,郑添材上了离家不远的二中,彼时从北京路去往二中只有沿东桥亭一条路可以走。有一种啼笑皆非的约定俗成,贯穿了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那时候的学生们一天到晚打着赤脚,却不是因为买不起鞋。无论冬暖夏凉,但凡有人打破了这个规矩,就要被嘲笑说:“少爷来了。”这段往事一直伴随着他当上二中老师,再到远渡美国,直至最后又回到了漳州,回到了北京路。
“我的兄弟姐妹和子孙几乎都在外边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回来,住在这儿。”郑添材看了眼墙边的二胡,这三十年陪伴他的除了它,就是这座在北京路扎根了百年的老宅了。



北京路 少司徒
刘丽琴一家在北京路上的老宅,在95年的一次改造中被征用后,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座112号的老厝,于文革前因片区建房而有所易改,最终亦成为了北京路上淡出岁月的122号。
“60年的时候,‘六九大水’实在是太厉害了。当时北京路中段有个家具厂,里面的那些沙发啊,床垫啊,就顺着大水冲了出来,卡在了我家的梁柱上。”刘丽琴回想起那场老漳州人尽皆知的特大洪水,往事历历在目。“当时邻居喊我们快跑啊,房子要倒了。水也淹到二楼了,我和妹妹还在屋子里,守在那儿,所幸最后房子没有塌掉。”
“以前啊,经常‘做大水’,水经常会淹过一楼,当年没有水闸,宋濠里的水都是直接连着九龙江。每次水漫过去的时候,江里的那些鱼真的都顺着水溜到街道上来了。我表弟就会坐在楼梯口,拿根钓鱼竿,在那边钓鲫鱼,我就坐着看那些水从宋濠里漫上来,非常壮观。”刘丽琴的女儿林晨玫的童年都是在北京路度过的,彼时街上的日常就是她们儿时在外婆家生活的写照。“只要大雨一过,北京路两边的住户都会把家里的被褥啊、家具啊什么的拿出来晒,塞得整条街满满的。”


北京路 少司徒
从前每逢农历七月,北京路便“闹热”非常。街道上轮番上演普渡、闹热、宴客、搬戏的节庆活动,市仔头被定在七月十二,而位于少司徒的刘丽琴家则是以七月二十五作为普渡日。那时候刘丽琴的哥哥还曾在一个节日上做过花童,童男童女坐在上面和菩萨一起抬将出来巡街。而到春节的时候,五中附近都会搭起戏台,邻里八方都围过来闹热,整条街都沉浸在过节的气氛当中。孩子们时常呆坐在“五脚距”下,看武师踏着车张灯结彩,舞龙过市。
“北京路的话,水都是不能吃的,都是温泉水。水里硫磺太多,但是用来洗澡就很不错。”刘丽琴说起早年北京路居民的饮食用水,都要到溪里面去挑,甚至还有担水推车游街叫卖的,竟也成了一种行业。
刘丽琴在旧厝拆迁之前,拍了许多的照片,甚至还有祖母身着晚清服饰的影像,以及写着家人们生辰八字的红纸,这些都被她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柜里。而几十年来反反复复不近人情的大水,早已将这些记忆和时光一同卷走了。


北京路 少司徒
无论是街道的历史,还是居民的年岁,在北京路上都显得那么漫长。人们离开这里,却依旧恋恋不舍。老街老厝看着一代代人出生,成长,归根,再到老去,为他们种下了乡愁的种子,也让他们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思念家乡。人们在喜怒哀乐中走过了几十年,成就了北京路的一段段沉舸往事,也留下了属于整座城市最深远的记忆。












北京路街景
策 划:杨 晖
影 像:杨 晖
文 字:杨时清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删节,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