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顺才 文/供图
《漳州茶史略》是《漳州市茶志》系列丛书之一,是地方史志。漳州的茶文化是漳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漳州的民俗文化又是漳州历史的一部分。作者遍查史料,将茶史、茶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身为“茶人”对茶叶的研究融会贯通,系统地写作整理出这样一本茶史。阅读此书,不仅能了解漳州的茶史,还能有许多的意外收获。
本书从漳州最早的产茶记录所在的唐朝开始讲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沿着这条时间脉络,作者在其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茶的历史小故事,读来趣味横生。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减少百姓劳力的浪费罢造茶叶制成的“团饼”,直接促进了散茶的诞生和延续,影响了中国茶史的发展,“为漳州茶叶的发展迎来一个高潮”。朱元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但他与漳州茶叶之间有过这样一个因果故事却鲜有人知。对漳州在中国海运史上举足轻重的月港,作者则用了一整个章节来详细介绍月港的发展、繁荣与衰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断变幻的历史风云。如明清的闭关锁国却导致月港走私贸易的繁荣兴盛;倭寇的海乱成了中央王朝不得轻视的问题;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列强开始与中国有了大规模贸易往来。仅仅一个月港的发展史,已有了日后中国百年的近代战争史的预兆。作者在茶叶的发展史上提及这样的一些故事,不仅是为了展开茶史的历史脉络,也是为了读者阅读乐趣的提升。在书中读到这些内容,收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像在海边捡拾贝壳一样,令人倍感兴奋与愉悦。
除历史以外,这本书也有各种漳州名茶的详细介绍,甚至制茶、泡茶、品鉴的方法,最值得一提的是漳州的功夫茶那一章节。“壶必孟臣、杯必若琛”是工夫茶具的讲究;水火控制,是工夫茶煎茶的讲究;鼻观先闻,是工夫茶冲茶的讲究;礼仪到位,是工夫茶品茶的讲究;必备良配,是工夫茶茶配的讲究。漳州工夫茶的讲究,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弃,对尊礼好客的推崇。
《漳州茶史略》汇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作者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之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作者却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茶文化的热爱完成了这本书的撰写。书中的文字毫不矫饰,简练易懂,还搭配不少的图片以及图表数据。这些图片和图表直观地将作者描述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读者理解、加深读者印象,足见作者的用心。作者在书中通过历史名人强调“茶德”,引用茶学家林馥泉研究民国漳州茶庄弊端的一段话“然久历年代……而子孙繁衍,多数只依赖祖业,坐享其成,甚至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因此获利虽厚,终是入不敷出……”不难看出,作者对“茶德”的推崇,和对忽视做茶而争权夺利的民国漳州茶庄的批判态度。
在书封作者简介处,可以得知作者林燕腾先生是漳州茶厂厂长。其身为漳州茶业的一线工作者,并非茶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却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研究茶文化。因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感受到这本书所用的大量资料的同时,也对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在后记中,作者写到自己从事茶业工作近四十年。“择一业,终一生”,是多少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其中的坚持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作者仍想不断在行业中探索前进,于是作者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做了研究者的工作。也因此,这本书或许少了一份学术上的严谨,却多了一个实践者的视角。
盛世修志,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修志不仅是为了存史,也是为了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修志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茶亦是“诗酒田园”,因此有人为茶修志、作歌,今读之,幸甚至哉。
作者 简介
林燕腾 1961年出生,福建龙海市人,大学文化,长期在国企从事茶叶工作38年,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高级茶叶考评员、高级经济师、福建省漳州茶厂厂长。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漳州茶说》。2013年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潮涌九龙江》。2014年《漳州茶说》获漳州市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