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漳浦5月19日电(林长生)
1300年前的闽越人已经看不到了,有个唐军入闽的古战场还能从“飞鹅传说”和一个偏远的小村落找到影子,也留下一些有待考证的新问题。
周末,漳浦大南坂中学教师陈锦铭又跑回老家娘仔寨(也作娘子寨)。他隔三岔五回去,劝说村民保留千年古村落的古迹,等待文史专家和考古学者来进一步论证,以便让这个有神奇传说的村庄得到重视,在闽南文化保护中见证文化多样性。
他的不断呼吁和宣扬,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让一些谜团更值得探讨。
千年小村落奇俗:拜“女神”,敬“鹅髻”
这个叫娘仔寨的自然村,座落在漳州市漳浦县盘陀岭下、梁山山麓,地处古绥安县要隘。该村村民与附近村民一样姓陈,却跟整个漳州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传统不同。当地人拜的是“女神”金菁娘娘。
这个村庄在民间传说中是个“活地”。敌军进攻时,只要擂响锣鼓,村庄就能飞离地面,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寨。如今,村里还保留有几段据说一千多年的残破的古寨墙,一块叫“鹅髻”的天然石头,一个久经风雨的石垒“城门”。
“我的家乡娘仔寨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在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漳浦建县之前,村庄就就存在了。”历史专业毕业的陈锦铭老师表示,现在的娘仔寨村庄总面积约一万平米,寨址座落在梁山山脉的一座葫芦形小丘陵台地上,三面是小溪或水田包围着,四周由石墙围成,因寨子供奉女子为首领的“娘仔妈”金菁娘娘而叫娘仔寨,古代也叫飞鹅洞(峒)。整个村子坐落在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的鹅头上,寨中一块叫“鹅髻”的卵形石头让村民们敬奉有加,平时绝不敢在石头上放置污物,至今依然。更为奇特的是,时至今日,寨子里没有一口井,没有一个粪坑,是因为在鹅头打洞会破坏风水,所有需要深挖打洞的设施都在寨子外。
村庄地名富有历史意义和传奇色彩。当地传说,村庄原寨主金菁公主是天庭王母娘娘的义女,很得王母娘娘疼爱。她答应王母娘娘“不恋爱、不带兵、不杀人”的三个条件后下凡。在空中,她一眼就看中娘仔寨这只“飞天鹅”处在山高林密的优美环境中,就选择住了下来。
陈锦铭说,这么一个超过千年历史的小山村,村里最老的老人也无法确切说清村庄历史的来龙去脉,甚至众多民俗专家和学者们也莫衷一是。
在目前已知的一些文史资料和研究推理中,村庄“飞鹅传说”的故事跟唐将陈元光入闽平定“蛮獠啸乱”有很大关系。
传说中的历史故事,造就精彩的人文景观
娘仔寨发生的故事,在民间和历史故事中被附会成杨家将的故事,其实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平蛮的演绎。
流行闽台的“南蛮十八洞”故事,就写到娘仔寨的故事。在上世纪鹭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杨文广平闽十八洞》小说中,第五十回就是“飞鹅寨迷信相命 李伯苗入寨破穴”。故事中的“飞鹅寨”被后世认为就是娘仔寨的地点,“李伯苗”为唐将李伯瑶的影子。据查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和叶国庆都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相关研究文章,“杨文广即陈元光”结论被学界和民间都广泛认同。1994年,在台湾的人类学家李亦园还发现了该书有关福建少数民族的描述,隐含着很多民族学的研究资料。
“飞鹅传说”也富有浪漫气息。传说中,陈元光随父陈政从中原入闽,多次与当地武装势力展开激战。少数民族首领蓝奉高被打败后,来飞鹅洞投靠金菁公主,蓝奉高的女儿成为金菁公主的干女儿。陈元光对这个易守难攻的寨子选择智取,用了部将李伯瑶的“美男计”。李伯瑶混入寨中,用才华和实力成功赢取金菁公主(一说金精公主或娘慧仙)的芳心,他故意建议在“鹅颔”的地方开凿取水,破坏了寨子风水。此后,唐军一举夺下这最后一个南北通途中的障碍,顺利越过蒲葵关,到达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安营扎寨。因为这个决定性的胜利与一段爱情有关,当地文史爱好者甚至认为这是陈元光征战生涯中“唯一一次兼具激战与浪漫色彩的战役”。
在不足100人的村里,有一座简陋小庙,供奉着两尊女性神像。娘仔寨的村民拜“女神”,不允许别的村庄神明“进犯”。村里人传言,临近村庄的“王公”(陈元光)神像一旦进入他们的地界,金菁公主演化的金菁娘娘的香炉就会“发炉”着火,寨子里的人就会用撒沙、泼水方式驱逐外来者。这些陈姓村民据称是陈元光后裔,却遵从独特习俗,没有祭拜“开漳圣王”,而是拜他的对手金菁公主和她的干女儿。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村里要过“箍鹅颔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备好供品到庙前祭拜。村里还要举办仪式,把被李伯瑶献计挖坏的“鹅颔”箍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村民在鞭炮齐鸣之中敲锣打鼓,抬出金菁公主神像巡游全村,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众说纷纭“娘仔寨”,亟需历史考古和文物保护
陈元光入闽,这是闽南文化爱好者比较熟悉的历史,不少人也因此对娘仔寨产生探访兴趣,各种说法也指向要进一步保护好民俗文化,对历史遗迹作进一步考证。
“娘仔寨是隶属于盘陀镇象洞村的自然村,这里曾经是东越族的聚居地。”曾在盘陀镇工作的胡育斌是历史爱好者,他多年前专门走访娘仔寨,还探访了盘陀岭上烽火台和蒲葵关等遗址,多方了解有关陈元光的历史,印证娘仔寨的历史传说。
娘仔寨这样一个古村落历史悠久不容置疑,甚至有人推论该处可能是陈元光最早在漳州设置行政区域的地方,可惜缺乏确切的历史考据和考古发现。
据《漳州府·志兵纪》记载,漳浦“娘仔寨在县南二十里”。参与智取娘仔寨的李伯瑶,历史上确有其人。《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字昆宗,卫国公李靖之孙也。总章二年从陈政出镇泉潮间,为前锋分将。”
李伯瑶夺取娘仔寨,古籍上也有记载。《福建通志·唐宦绩篇》载:“李伯瑶,尝任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参军(征闽中营将),征讨南蛮诸寨时,以骄兵之计,智擒贼酋,平36寨,遂奏封司马。又尝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战功彪炳,封威武辅胜上将军,谥定远将军。” 《宦绩志》里也有“李伯瑶尝以兵凿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相关文字。
“漳州是闽南文化的基地,研究先民在迁徙中的文化很有意义。”2004年,闽南文化研究专家汤漳平教授曾专门去娘仔寨查看。他表示,这里的历史跟“开漳文化”有关,现在流传的民俗和传说有紧密关系,村庄遗留的古迹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亟待妥善保护。
“民间传说和方志记载,和正史还是不一样的。”文史专家卢美松说,娘仔寨的历史悠久,跟当地“峒蛮”历史有关,像女蜗补天、大禹治水等民间传说都有历史的影子,但要去坐实很难,单靠民俗专家和文史专家不够,需要开拓思路去研究,需要有力的历史考古来佐证。
“这应该是畬族先民文化遗存,在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上很有价值。”根据记者描述,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认为,当年陈元光讨伐蛮獠,把中原主流文化带入闽越族居住地区,这个村庄至今还有古老传说中留下的印记,或许是百越先民的另一落脚点,应该对古寨墙等遗址进一步考古,从中得到史前文化的有价值的信息。
“在山高林密中,这个村庄保存了比较完好的原始性。”漳浦宝珠岩负责人柯月香十几年前去探访过娘仔寨,她认为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会有些不一样,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她对娘仔寨的印象是偏僻、阴凉,乡村振兴有待增加点人气。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台和对外交流中有较大的价值。”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云表示,闽南文化还有一些独特性,高校和地方政府部门要重视闽南文化研究,乡镇这级的文化单位,要依靠当地的热心人来保护、推广和传承民间文化。
关于娘仔寨的本次采访中,多位研究者在保护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上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因为史料和实物考证的不足,没有一个人敢肯定的是,这个村庄原先居住的究竟是后世的哪个闽越少数民族的祖先,寨中拜的“女神”有什么确切的由来。
陈锦铭等村民希望,有关部门能派专人来作个调查,最好能把相关遗址定为文物并树碑加以保护,同时,把涉及非物质的民间习俗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给后人留一份历史记忆。
(责编:陈蓝燕、吴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