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笃生(1798-1850年),祖籍福建漳州海澄县(今龙海市)仓头村下许社,是新加坡先驱。其父亲叫陈月中,十八世纪,从老家农村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谋生。陈笃生于1798年出生在马六甲。

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他为谋求发展,迁居新加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少年的陈笃生起初以贩卖蔬菜水果、鸡鸭为生,从乡间买入,再挑到市场卖出。陈笃生为人讲信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稍有积蓄,就在十八溪墘开一间陈笃生商行,经营土产。1828年,陈笃生成为在唐人街拥有注册土地的华人。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泰国的大米、英国的棉花和工业品都源源不断运到新加坡,再销售到各地。欧洲商人因不懂新加坡当地的语言,只能通过中介商销售他们的商品。陈笃生通晓华文、英文,自然而然成为中介商的最佳人选。英国商人怀特赫与他合伙做起土产生意,输出热带产物,输入建筑材料,历20多年经营,逐成巨富、家喻户晓的商界领袖。
当时很多华工带着梦想来新加坡,希望在这里发财致富,衣锦还乡。但对于大多数华工来说,贫穷和剥削依然存在。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贫困交迫,忍饥挨饿,缺医少药,露宿“勿脚基”,有的甚至暴死街头。英殖民政府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发达后的陈笃生,经历了甜酸苦辣的艰辛创业过程,生活很舒适,但并没有忘记曾经的贫穷生活,也没有忘记那些身患疾病却无钱医治的穷人,总是尽自己所能救助他们,赈粮济贫。有不少华工病死街头,陈笃生施棺买墓地,让他们入土为安。
那时,新加坡各种疾病滋生,疟疾、霍乱、天花、风湿、肺痨、甚至麻风病等,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陈笃生意识到,要和这些疾病搏斗,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平民建一所医院。1842年,他开始找殖民政府的头人,问:“你们有一所医院给你们洋人,为什么不能开一所医院给我们华人?”殖民政府说:“我们可以办一所医院,你能出多少钱帮助我们呢?”
陈笃生决心实现“自经营商贾以来,私心窃念,欲有所事与孤苦之人”的心愿。1843年10月15日,陈笃生亲自用英文上书殖民政府,决定捐7000元,建一所平民医院。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四处奔走疾呼,主持召开居民公共大会,向殖民政府提交请愿书。陈笃生要办平民医院的想法,得到了华人社团领袖陈金声、胡亚基等人的支持。
1844年,贫民医院在珍珠山奠基,并立一碑,文如下:“此为新加坡华人平民医院之基石,奠基于1844年5月25日……院舍之建筑费,悉由陈笃生所捐助,彼系新加坡之华商也。”这所医院设有病床,供人们住院治疗。1846年,平民医院落成后,医院成立董事会,陈笃生被推为董事会主席。医院由殖民政府派遣医生和供应药品外,其经费均有陈笃生和社会人士捐助。在陈笃生的感召下,一些华侨也出资帮助平民医院。
陈笃生的太太也热心公益事业,她看到医院都是男人来看病,没有女人来看病,就自己掏钱为女同胞建一个女病房。
十九世纪,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冒险“过番”南洋,搭乘帆船,拥挤在狭窄的船舱里,在漫漫的大海里航行,历经惊涛骇浪,才到达南洋。他们把护航之神天妃(闽南人称为妈祖)神像也带到南洋,在海边设祀供奉。
1839年,陈笃生等福建籍华侨华人带头集资兴建天福宫,作为福建籍华侨祭祀的重要场所。1840年,天福宫举行了一次迎神赛会,恭迎从福建运来的天妃神像,场面庄重盛大,轰动整个新加坡华人社会。陈笃生个人捐助最多,有3074元,被推为大董事。天福宫就在临海的“直落亚逸”(马来语:海湾之意)。因此,天福宫落成后便成为航海者必到之处,南来北归的华侨都把船泊在宫前,然后到宫内拜祀妈祖,南来者感谢妈祖保佑,北归者祈求“海不扬波”,平安返国。如今在天福宫正殿里还悬挂一副对联:此地为涉洋第一重冲要帆樯稳渡又来万里拜慈长,惟神拯航海千百国生灵庙宇宏开藉与三山联旧雨,可见当年中国帆船云集天福宫的情境。
天福宫正殿崇祀“天后圣母”(妈祖),两侧奉祀保生大帝和关帝。正殿最高处悬挂光绪帝御笔所书“波靖南溟”,之下是陈笃生所立“泽被功敷”。正殿入口处是清朝政府驻新加坡第一位领事左秉隆所立的“显彻幽明”。据1850年所立的《建立天福宫碑记》说:当时闽南人建庙的缘由是为了“食德思根”,以表示他们不忘故土,认同自己文化的象征。
当时新加坡有很多华人,其中福建人最多,他们按不同地域和宗亲分成不同的派别,常常因为矛盾而发生纠纷,甚至械斗。陈笃生作为早期华人社团领袖,承担起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重任,深受华人拥戴,也被当地政府所倚重。1946年,陈笃生封为太平局绅,成为第一位受封太平局绅的华人。
1850年陈笃生病逝于新加坡,终年52岁,葬在欧南山南麓。当时英文报纸《海峡时报》刊登了陈笃生逝世的消息,称赞他是“最受推崇和最富有的中国商人之一”。人们称他为“穷人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