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军从戎的“鲈鳗”
入海谋生,投军从戎。据载,陈龙眼看在家乡无法立足,只得入海谋生,后投靠朱统锠队伍。朱统锠,鄱阳人,明皇室后裔。自明朝被清推翻后,遁入江湖,埋名隐姓长达二十年,后参与耿精忠反清活动,兵败被杀。康熙十年(1671年),耿精忠袭爵靖南王,镇守福建为藩。他袭爵后,不断发展自己的藩镇势力,以封官晋爵拉拢党羽,笼络亲信;派遣心腹曾养性、白显忠、江元勋等分别接管福建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诸府。以“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令官民剪辫留发,衣服巾帽悉依明制,并自铸“裕民通宝”币。又先后发布文告,要求“师之所过,不犯秋毫”、“令迁民复回故土,耕种采捕”等。耿精忠藩镇势力壮大后,有取代朝廷之心。相传,与此同时,陈龙与蓝理、许凤、柯彩、吴田等一起积极参与郑氏集团,投身到反清复明斗争之中,从而成为郑经手下赫赫有名的“五虎将”。

跟随吴帅,屡建功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次年,耿精忠也在福州策应,朱统锠募兵响应,被耿精忠任命为敉远将军,在闽浙赣一带开展反清复明斗争。耿精忠的反叛震惊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耿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耿精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阳、金华、义乌、诸暨,深入浙东;陷江西石城,进逼宁都、赣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门,队伍扩大到10余万人。清朝急忙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南下浙江。由于“三藩”之间相互矛盾,加上同台湾郑经反清势力发生猜忌,耿军军饷匮乏,士气不振,沿途暴虐,很快丧失民心,给清军得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康熙帝十四年(1675年),时为无锡知县的吴兴祚经漕运总督帅颜保推荐,擢拔为福建按察使,参与康亲王杰书对福建境内的平乱。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耿精忠连失江、浙两路兵马,又见郑经占领半个福建,自度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于是,决计降清。十月,康亲王杰书军到达福州,耿精忠亲率文武官员出城投降。时在江西作战的朱统锠听到耿精忠投降消息后,立即自称为宜春王,纠集党羽,盘踞山谷,占据江西贵溪一带继续反抗。该处与福建、浙江交界,而被视闽浙赣三省大患。江西总督董卫国虽屡经剿抚,难见成效,朱统锠的势力不弱反增,形势相当严峻。
为剿灭这股叛乱,时在福建的吴兴祚临危受命前往平叛。出发前,他故意放出风声“赣非我土,不奉诏,义不敢越尺寸”,以此麻痹朱统锠的警惕。随后,他偷偷率领得力精兵干将轻骑飞驰光泽,推诚布信,成功招抚陈龙、施廷宇(陈龙的岳父)、蔡淑等朱氏官兵近两万人。
此后,陈龙带领兵马征剿江机、杨一豹叛乱。时江机,泉州府同安人(一说是漳州府漳浦人),脚跛,人称江拐子,与杨一豹等皆被招致到耿精忠麾下。江机被授予左军都督,带兵骚扰江西。耿精忠投降之后,江机即统率其所部,招集余党近万人,继续在邵武大竹蓝(光泽)一带作乱。面对这些乌合之众,陈龙的手下大将黄龙武艺高强,所向披靡,取得了被招抚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江机、杨一豹不得不率残部,狼狈逃遁于闽浙赣交界的深山丛林之中。
据说,黄龙跟随陈龙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受器重,陈龙对他的大小战功都如实记载、上报,从不居为己功。不过,这里也流传着一段陈龙雪藏圣旨的故事。康熙四十年,皇上嘉封黄龙为“总兵”。陈总兵因舍不得黄龙离开,对此事故意秘而不宣。有一日,吴巡抚南下福州,想拜访黄总兵,马行至乌龙江桥时停足不前,吴巡抚觉得奇怪,下马仔细查看,见到黄龙和几名手下在桥下捕鱼。吴巡抚随即呼喊:“黄总兵,黄总兵,你怎么在此地捕鱼?”黄龙一时蒙在鼓里,十分惊讶。吴巡抚随即带着黄龙来到陈总兵府里,至此,陈总兵这才无奈开封宣旨。黄龙即走马上任,官兵同乐数天。
另据载,在取得平叛江机、杨一豹叛乱过程中,吴兴乘胜追击,一边安排蔡淑假装兵败退回朱统锠所居罗汉洞,策为内应。一边命令陈龙为先导,亲统清军,过关斩将,直指罗汉洞,此役共剿杀伪弁兵丁4500多人,捉获了朱统锠之子朱义潜、侄儿朱义质。伪总兵马珩等眼见自己走投无路,赶忙擒拿朱统锠,收缴其印信(即敉远将军大印)及兵丁3000多名。另有部将许志远原是凭恃与朱统锠的掎角之势,抵抗清军,及至获知朱统锠被擒消息后,惊慌失措,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诚,计伪官108人、兵9100多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时郑经据台湾,以厦门为门户,遣骁将刘国轩等攻占漳州、泉州属县,复围泉州。时荣升福建巡抚的吴兴祚带领陈龙等一大批兵马自兴化赴援,至仙游征剿,郑经部将黄球等万余人屯守白鸽岭。吴兴祚分兵三路,自当中路,派兵自间道袭夺白鸽岭关口,斩杀600余人,堕岸溺水死者甚众,复追败刘国轩部于岭头湾,克复永春、德化两县。刘国轩自泉州入海,以巨舰数百出没赤屿、黄崎等处。吴兴祚派总兵林贤、陈龙等统率水师出海,分三路夹攻,焚其舰60余艘,歼敌6000余名。正如陈龙墓志铭所载:“会大将军(即康亲王杰书)亲藩入闽,(陈龙)审几趋附,奋勇江右,东辖郡俱已告恬,于是抚军吴公(即吴兴祚)深倚重焉。”
同年九月,总督姚启圣与赖塔、吴兴祚、杨捷商议派遣漳州进士张雄携公文赴厦门招抚,但没有奏效。不过,张雄此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此之后,郑经部队官兵,纷纷投诚归顺,诚如《福建通志·台湾府》载,“(张雄)赍书渡海,谕以顺逆存亡。贼中将卒闻之,多因雄归诚。我师气百倍,自是海战辄捷”,对收复金、厦、台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后,姚启圣率壮士钟宝、张黑子等出战,将军赖塔、都统沃申等左右夹击,连破郑经营寨,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乘胜收复长泰。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率兵2000人至郭塘、欧溪头,欲断江东桥后进攻长泰,吴兴祚与都统吉勒塔布、总督姚启圣会师击败刘军。吴兴祚派驿传道王国泰等招降郑经部将蔡冲、林忠等385人,兵12500余人,招回岛民1200人,缴获船只67艘。清军取得了收复沿海战斗的一系列胜利。
参与万帅部队,收复金、厦。万正色(?—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泉州东门外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镇浔美村)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生。清初他改黄姓从军,驻守山东。以招降海寇陈灿等,授陕西兴安游击。不久,他又奉命平定兴安府兵变,授湖南岳州(治所在今岳阳县)水师总兵。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率水军打败吴三桂军队,收复岳州,继而收复常德、长沙。
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福建耿精忠已经投降,但郑经依仍占据金门、厦门、海澄等地。时远在湖南,刚被加封左都督的万正色自觉是闽人,熟悉福建沿海情况,遂向朝廷上陈《闽人习海上事状》,提出海、陆军布防和配合作战的建议:“闽地负山枕海,贼出没无常,今宜择其官兵习于陆路者分布要害,使贼不得登岸,水军自万安镇顺流直抵金门,塞海澄以断其归路,贼自厦门来援者,则从金门掩击。更请蠲除沿海边地杂派差役,使民安居乐业,不致穷而投贼,则闻风归命者必多,贼党自散。”该奏折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特旨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正当万正色船泊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准备收复福建沿海岛屿时,突然接到圣祖皇帝手谕,要他等荷兰船队到达,方可行动。原来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与清廷私下交易,企图借助清政府力量消灭郑经势力,然后卷土重来。万正色上疏反对,提出自己的作战方略:“荷兰船迟速莫必,延至三四月风信转南,我舟又当退泊闽安。劳师费财,敌锋愈炽。不如集现存舟师,直取海坛。海坛为贼帅朱天贵所据已七年,破之则夺其所恃,厦门、金门自危,海澄闻风必溃。”遂于二月间攻取海坛、南日、湄洲等岛。其后,又在崇武海上与郑军交战,击沉郑军战船12艘,配合陆上炮击,把郑部朱天贵的300多艘船队驱散,收复崇武。康亲王杰书规取玉洲,刘国轩败走厦门,总兵苏堪投降,遂收复玉洲、石码、海澄等要地。万正色率领部将林贤、黄镐、陈龙、杨嘉端等人将水师分为6队,2队自平海湾(在今莆田市东南)南下,2队从下风诱战,2队正面冲击朱天贵船队,巡抚吴兴祚从陆上配合,水陆合击,鏖战两天,大获全胜。“二月,刘国轩遁离厦门,姚启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将军赖塔分兵进攻陈州、马州、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十九寨,乘虚收复,其他要镇相继投降,万正色遂收复金厦两岛;郑经遂率冯锡范、陈绳武等遁入台。”(《郑成功传》)
万正色收复金、厦后,严申军纪,禁止部下骚扰地方。于是人心逐定。随之,他又上《闽海善后疏》,建议分兵镇守滨海要地。此后,又会同宁海将军喇哈达、江南提督杨捷分别上疏,请求废止“迁界”令,得到批准。除了必要的军事布防外,自福宁(霞浦)县至诏安县,允许百姓复业,至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复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金门的战乱恢复重建工作十分艰巨。久经战乱的破坏及迁界摧残的金门,残破不堪,百废待举,岛民纷纷, 流离失所,治安混乱,经济十分萧条。追随万正色的援剿右镇总兵官陈龙,眼见面前金门这种情景,他主动招集安抚人心惶惶的岛内百姓;同时,加强治安巡逻,严惩偷盗抢劫之人,一时间社会秩序大有好转。而此时,正在为如何安抚百姓,重建整治金、厦之事愁眉不展的万正色提督见此,“喜有同心”,遂“会疏请公(陈龙)镇兹土”,于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陈龙遂被朝廷委任为第一任金门镇总兵。陈龙也因此“益加劳来,而尤深为久安计”(见《钦命金门总镇大元勋陈公功德纪》)。
林盛发 文/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