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风流人物  
 
林釬与万松关
来源:转载 点击数:3920次 更新时间:2012/10/16 11:31:45

漳州市龙文区古属龙溪县,是人杰地灵之地,许多自然人文景点聚集一起,连成一片,而且每一个景点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神韵。林釬与万松关就是其中的一对人与物。

  刚正不阿的乡贤

  林釬(1568—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漳州人,出生于现在的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社,后移居南靖中埔总(今南靖县丰田镇古楼村)。林釬世代务农,早年家境贫寒,父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少时,他在本村洞口林氏祠堂内念完私塾,后转到漳州城内府学读书。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林釬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林釬任国子监国子司业,后升为国子祭酒。他办事公正,自奉清廉,教导有方。熹宗皇帝宠信宦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政专权,魏忠贤企图占用国子监的铜鼎铜缸私铸钱币。林釬坚决加以制止,并极力反对为魏忠贤立生祠,表现了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林釬因看不惯奸臣当道,抛下乌纱帽回到家乡。林釬返漳后,即从龙溪故里移居中埔总,在永丰溪畔择地兴建“阁老楼”。林釬挂冠居住于古楼期间,黄道周亦因避魏党而归里隐逸,两人结为知己。黄道周敬慕林釬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议论时事。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死后魏党倒台,所有受魏忠贤迫害的人得到昭雪。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起用林釬,初复原职,继而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明崇祯九年(1636年),朝廷采用占卜法选官,召林釬对答问题,林釬陈述了“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他的精辟论证和精明能干,深得崇祯皇帝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军国大事,被尊称为“林阁老”。林釬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三十日逝世,赐谥文穆。

  林釬在朝为官清廉刚正,在野则爱乡惠民。他离京归里后了解到不少社会贤达和地方民众希望在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建一座关城,以护卫漳州城及东郊,防范倭寇的侵扰。经过思索后,他把乡亲们的这一建议提交给当时的漳州知府杜遂,杜遂觉得这是一个合理化建议,决定采纳,于是就组织建筑万松关。然而,关城未建成,杜遂就离任而去。继任的漳州知府施邦曜接着主持完成这一工程,还建了两座炮台。林釬为此写了《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记叙万松关的建设经过,刻碑立在万松关旁。

  护卫漳州的雄关

  万松关坐落于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即堆云岭,东邻瑞竹岩、江东桥,西毗龙文塔、云洞岩,南临九龙江西溪、北溪交汇处,扼进出漳州之门户,为古时“入漳第一关”。据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万松关,在鹤鸣、岐山之间,即堆云岭也。岭为京省孔道。明万历初,邑绅陈克聪于岭上植竹树以憇行人,岁久雕枯,惟巨石尚存。万历末,提学沈儆炘题曰堆云岭。”也有说因陈克聪“植松夹道,连荫十里”,因此称万松岭。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塞,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龙溪县志》说:“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州之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唐代陈元光入漳之时,“遣人沿溪结筏,间道袭蛮,遂建寨柳江之西”,驻兵于“岭极高峻,上有汉唐故道”的揭鸿塞,时称“军营岭”。在林釬的推动下,明崇祯二年(1629年)终于建成万松关。

  万松关城墙全部采用工整的长方形花岗石砌成,高25米,宽7米,全长100多米。关上古城堡结构,关墙上石筑垛口整齐坚固,其堞高可见海。关城拱形城门宽3米、高3.5米、深8.5米,城门路面条石铺设平坦、墙门前后均设门把关。高大的城门关上,嵌着一块青石横匾,镌有林釬亲手题写的“天保维垣”四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漳州府志》记为“天宝维垣”有误,有些介绍万松关的文章据此,以讹传讹)。关城巍然耸立于古道上,两边悬崖峭壁,岩洞深幽,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据此要塞,居高临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林釬的《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说:漳州城“今在金汤以内,安堵其间,逢圣明在御,牧守贤良,桑麻乐业,人且登游其上,望云物而咏天和。”这座雄伟坚实的关城几百年默默守护漳州城,成为护城卫士。

  看点多多的景区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特别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交通运输高度发达,万松关的军事和交通重要性已经日益削弱,失去古时的作用和风采,没了昔日的巍峨和庄严,逐渐成了被世人遗忘的孤独老人。20世纪60年代,关墙条石被拆去修河闸,筑堤坝,建大桥,城顶炮台也被毁。万松关一下子矮了大半截,现城墙残长55米、高8米、厚4米。《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也被弃于一旁,断成三截。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它可以说是一部石头写成的历史巨著,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不容忽视,正等待我们去维护和恢复,去开发和利用。

  即使从目前残余的部分,我们仍可以想象它当年的威武雄壮。站在城楼顶上,只见一条大道顺着两峰夹谷,穿过深广的城门,蜿蜒伸展于关外群峰之间。回望关内,漳州平原风光秀丽,一览无余。万松关内外,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周边景点众多,如云洞岩、江东桥、邺山讲堂、节孝坊、瑞竹岩、五营寨、石室岩、中正和平坊等,还有近年才引起关注的纪事碑铭,真是举不胜举,都在方圆数公里内。

  云洞岩是闽南第一碑林、理学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江东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山讲堂是黄道周创办的盛极一时的古代书院,瑞竹岩是五代僧人楚熙创立、弘一法师曾经驻锡的佛教丛林,石室岩是依托天然岩洞构筑而成、独得天趣、极具特色的寺庙,这些景点闻名遐迩,不必赘言。这里着重说说几处尚未开发或总被忽视而又与万松关紧密联系的景点。

  五营寨位于岐山山脊上,为5座用块石垒砌而成兵营城堡,建于明代,现城墙、城门还在,掩映在荒芜的野草中,其中有2座相对较完整。寨上山岩交错,怪石嶙峋,山下九龙江北溪、西溪交汇处漳州平原一览无余,是一部研究古代城防的石头史书,又是一处极具旅游价值的观景胜地。这个尚待恢复、开发的景点,与万松关同属古代军事设施,可说是万松关的延伸。

  这里应特别提到的是距万松关关门不过几十米却往往被视而不见的古牌坊。这座石牌坊立在路旁,高约7米,宽约10米,四柱三门,坊上人物、龙形石雕图案颇为精美。横匾上镌刻着“龙溪故监生蔡朝宗妻黄氏暨男故庠生正薰妻林氏坊”,有两副楹联,其中一副写的是:“教子成名贰片贞珉双表节,事姑继志千秋彤管并流巍。”可见是古代的节孝坊。

  当然更应提到的是为本文重点记述的历史人物林釬而立的中正和平坊。坊在蓝田镇西坑村东北的古道旁,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高9.2米,宽9.5米,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石仿木结构,三间五楼十二柱,正楼四坡顶,各楼顶上皆置鱼形脊饰,翼檐角都有潇洒流畅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字刻深浅适宜,刀法娴熟,匾额正背两面分别镌刻“澹泊宁静”、“中正和平”,为崇祯皇帝御笔。坊上雕刻形象生动传神,有南方的细腻,又有北方的粗犷,技艺巧妙精湛,融汇建筑、雕刻、书法、文学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才引起关注的纪事碑铭,为近代历史名人左宗棠所书。同治四年(1865年),闽浙总督左宗棠驻漳州,他在太平军平息后协助处理兵灾善后事宜,凭吊了万松关古战场,写下篆书纪事碑铭,镌刻于关门附近的巨石之上。这是清末名臣凭吊万松关后写下的,其记事与万松关战事也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也是万松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釬与万松关,名人与名景,历史精英和名胜古迹紧密联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这样珍贵的资源应该引起重视,认真保护,努力恢复,积极开发,充分利用,才能无愧先人又泽被后世。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瓶 下一篇:山重村寻梦谷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