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期,凡孩子肚痛头晕或被蚊虫咬叮,人们会拿白花油抹一抹,疗效很好。但很少人知道白花油的创始人是漳州籍的颜玉莹。
 
颜玉莹,1900年出生于漳州海澄县,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父亲是一名中医。当时国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父亲在海澄乡间行医谋生不易,就萌生了“过番平”的念头。1906年,颜玉莹随父亲赴南洋奋斗。
颜玉莹在新加坡初期,在一家“办馆”(为人办事的服务所)当小工,也当过小贩。他工作克勤克俭,为人忠厚诚实,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起小老板,在槟城开设糖果厂和经营橡胶业,也在新加坡经营办馆,还承包了轮船伙食生意,每天亲自把伙食送到停泊在星洲海岸的远洋轮船上。
颜玉莹不抽烟、不喝酒,惟酷爱社交活动,好结朋友。他认识了一位远洋轮船随行的德国“军医”,并成为挚友。这位军医空闲时喜欢用各种草药钻研不同的药方,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发明了利用薄荷、樟脑、薰衣草、桉叶等植物混合调制出药油很有疗效,尤其对热带地区居住的人更为适用。德籍军医将药油带回德国,但似乎对西方人的功效不大。20年代的南洋,当时星马地区卫生环境不佳,尤其蚊虫和瘴气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和华工。在医药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一些常见的小疾病,如中暑、蚊虫叮咬等,更是困扰着许多人。颜玉莹正当20多岁,仍在社会底层苦苦奋斗,也体会着这个问题的困扰。1927年,德籍医生回国前将配方赠与颜玉莹,希望他能依法配制给予有需要的人使用。
颜玉莹得到配方之初,并没有想过将之出售图利,只是根据配方依法试制,并且把制成的药油送亲友使用。结果反应良好,亲友们鼓励他生产。为了惠及更多人,颜玉莹于1930年正式设厂生产药油,希望以实惠的价格造福更多的人。颜玉莹发现药油气味很像水仙,而颜玉莹的夫人很喜欢水仙花(在南洋又名白花),就把药油命名为“白花油”。因为各种日常病都有效,所以前面冠以“万应”,全名“万应白花油”,寓意为“万应万灵带着白花香味药油”。1935年,颜玉莹在槟城和新加坡注册“白花”商标。为了专心推行这项“救人、脱苦”的良心事业,他甚至结束了其他发展已成熟的业务。这在当时是一种冒险,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勇气。
颜玉莹经营白花油初期,不仅在槟城和新加坡销售,还进入香港由“余仁生”代理出售白花油。1945年抗战胜利后,颜玉莹曾到香港,本想返回内地,在南京注册“白花油”,然后在全国各地销售。但此事后来因某些原因搁置下来。
不久,颜玉莹一个人到香港,亲自调查有人假冒“白花油”牌子。当时香港药油竞争十分激烈,市面上最流行的牌子很多,其中以胡文虎家族的“万金油”和韦基舜家族的“二天油”执药油行业的牛耳,分庭抗礼霸占整个市场。胡文虎创办星洲日报之意就是为了替万金油刊登广告,推广万金油。二天油除了在香港外,更盛行于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他认为香港是华人聚集地,市场有极大的潜力,而且当时由“余仁生”代理定价高,销售网也不合理。如在香港自己设厂生产自己代理,便不会受制于他人,可以让产品的市场有较大的拓展能力。
1951年,颜玉莹到香港设厂生产白花油。当时他只是一个人到香港打理业务,家庭仍然留在新加坡,直到1956底全家才搬到香港。白花油在香港投产后,颜玉莹便结束新加坡的厂房。
最初在香港推广白花油很艰辛,许多店铺都不肯要货,甚至代售也不愿意。颜玉莹决定加强宣传来提高白花油的知名度,藉此打进市场。但他并没有靠大众传播媒介,而是采取出奇制胜手法进行宣传。做“实物广告”,当时香港湾没有码头,要吃海鲜就要搭艇仔,颜玉莹免费赠送白花油以及每月支付费用给艇户,换取在这些艇身挂上白花油广告的权利。那时香港湾有几百家艇户,所有艇连在一起,取得了不可言喻的宣传效果。颜玉莹也免费送白花油给粤剧界红伶如罗艳卿、何非凡等使用,凭着名人的口碑而达到宣传效果。结果这两种推广手法均告成功,白花油在香港市场争得一席生存的空间。
颜玉莹发迹后,仍不忘自己出自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不忘乐善与社会工作。他先在香港搞白花油义卖,筹得经费开办西环钟声小学。1953年,白花油第一次参加了“香港工业品展览会”。其中有一项“慈善小姐”的选举,选举的标准并不是“美貌与智慧并重”,而是售卖产品做善事得款最多为胜。结果白花油夺得“慈善皇后”名衔。1969年12月,颜玉莹邀请邓丽君到香港参加《华侨日报》发起的“救童助学”义卖活动,邓丽君在工展会上登高一呼,就募到5150万港元,成为当年慈善义卖的“白花油皇后”。
颜玉莹又参与许多其他的公益工作。如石硖尾大火是香港有名的“大灾难”之一,白花油也参与筹款救灾。他还设立了一个白花油慈善会,市民只要每月购买一支白花油便可成为慈善会会员,而且购买的白花油比市面便宜一成。当会员去世后,该会会给会员家属一笔帛金。白花油慈善会拥有1万多会员,每年所得盈余均捐赠有关小学及其他慈善组织。颜玉莹曾任香港东华三院副主席及总理,还担任保良局总理及主席等职。
1962年,颜玉莹在台湾设立新厂制造白花油、白花膏及可白牙膏等产品。70年代,港英政府对白花油品名中的“万应”有意见,在香港的白花油更名为“和兴白花油”,寓意“家和万事兴”,而台湾仍维持“万应白花油”。
1981年,颜玉莹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他遗留的企业由他的第五个儿子颜福伟和长孙颜为善接管。1991年12月,白花油在香港正式上市,成为香港唯一的药油股份。颜福伟80年代毕业于英国罗浮堡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现为白花油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颜福伟酷爱音乐,曾组织过乐队,也出过唱片。从2004年开始他包办了白花油广告歌曲的主唱。2007年,为庆祝白花油创办80周年,他主唱广告歌曲《爱多八十年》,唱到街知巷闻,成为“白花油王子”。
颜玉莹生于漳州,发迹于星马,成就与港台,使白花油成为国际品牌,其一生投入公益事业及慈善事业更是为人们所称道之处。
⊙郑来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