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庙宇建造师张宗元 | 来源:转载 点击数:3004次 更新时间:2014/4/15 11:43:57 |
把每一座庙宇当成一件艺术品
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先要绘制精细的设计图,然后是繁重的泥水建构,紧接着是屋顶精美的瓷雕,屋内艳丽的壁画,还有神像的雕刻,这一切本来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53岁的庙宇建造师张宗元,一人便能胜任庙宇建造过程中的各个工种。这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建造师,在30年的庙宇建造生涯里,参与设计并建造省内几十座大型庙宇,独创的手绘立体设计图和水泥结构横梁备受赞誉。,这位鼎鼎有名的庙宇建造师家住漳州云霄县火田镇菜埔村。

菜埔村村口,经过一座庙宇时,张水基兴奋地向记者说,这座庙宇便是父亲的作品。只见庙宇的屋顶上盘绕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飞龙,屋角站立四个形态各异的京剧武生,这些美轮美奂的瓷雕都出自张宗元之手。走进张家,只见张宗元拿着十厘米长的刻刀,正专心致志地雕刻一尊弥勒佛,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为了能雕刻出神态逼真的神像,张宗元坚持每天练习几个小时的手工木雕。2010年,由于在用两把切割机制作泥塑神明像时被巨大的噪音震破了耳膜,现张宗元只能靠助听器听到微弱的声音。在儿子的呼喊下,张宗元才察觉到记者的到来,赶忙起身招呼。
谈起建造庙宇的经历,张宗元说要从33年前邻居的建议说起。张宗元从小喜欢摆弄刻刀,经常找来一些木料雕刻人偶,久而久之雕刻的人偶越来越逼真,村里的孩子经常来向他借人偶玩。20岁那年,张宗元在家里刻人偶,同村的一位邻居见状先是一阵赞美,接着建议张宗元去找个木雕师傅好好学学,没准以后大有可为。在家人的支持下,张宗元背上行囊,来到云霄县城,跟了一位木雕师傅学习雕刻,并在师傅的引导下学习庙宇建造的一些基础知识。两年后,由于父亲病重需要医疗费,张宗元不得不结束学习,找了份给庙宇刻神像的活。好学的张宗元一面雕刻神像,一面暗暗观察其他工种的师傅干活的过程,晚上回家再细细琢磨白天学到的东西,从泥塑、壁画再到瓷雕,张宗元一项都不放过,不懂的地方就向其他师傅请教。通过积累,张宗元系统掌握了建造一座庙宇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并尝试着手绘庙宇的立体设计图。
1996年,张宗元独立完成了云霄县北门帝爷庙的瓷雕、神像木雕和庙内漆画,之后便开始承包庙宇建筑的业务,明太子少保、工、刑、兵三部尚书蔡思充妻张氏一品夫人陵园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前期的设计图到后期的瓷雕等各个建造细节,除了一些零碎的泥水活由两位小工负责外,其余的都是张宗元独立完成。在三个月的工期内,他几乎不眠不休地赶工,首次建造庙宇的兴奋感冲淡了一切疲惫,他把所学都运用到了这座庙宇上,还首次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木质横梁改成水泥结构,使建筑的受力更强。后来,随着建造庙宇的数量不断增加,张宗元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知名庙宇的翻新工作都找上他,其中有三平寺、云洞岩庙宇、秋洞岩庙宇,甚至许多台湾、新加坡的庙宇也不远千里找到张宗元,订做木雕神明像。
谈及这些年的庙宇建造经历,张宗元说最重要的是耐心,“许多活都是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就熟练了,但是耐心是重中之重,特别在夏天的艳阳下,在屋顶完成瓷雕工作,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耐心,能不能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完成每一小块瓷片的黏贴和塑形,这需要几十年时间练就的功夫。”张宗元说,现在最让他欣慰的是,大儿子继承了自己的手艺,能够独立完成一些零碎的活。“我耳朵不好,现在没办法去外地干活,只能把手艺教给儿子,让他把庙宇建造的精髓传承下去。”
⊙ 方一凡 文/图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漳州民间故事》丛书出版 下一篇:76岁老农的“艺术人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