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长泰县坂里乡新春村有一座规模雄伟的古建筑——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中叶,是著名华侨首领汤河清的府第。
汤河清(1830-1911),乳名汤渗,长泰县石铭里春芳社(今坂里乡新春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汤河清 13岁时,随一乡亲远涉重洋,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望加锡谋生。由族亲资助,初在一家水产商店门边摆烟丝摊。他为人和气,经营有方,因而生意兴隆。后来店老板看中汤河清的经商才干,邀他入股,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任命他为经理。从此,水产店在汤河清的精心经营下,很快垄断了望加锡的水产市场。
 
数年后,汤河清有所积蓄,即创办顺源公司,购置轮船,在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经营水产和土特产。尔后,汤河清凭着勤俭、诚实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逐渐建立了庞大的家业,并成为当地的殷商巨富。不久,行善济贫、德高望重而闻名遐迩的汤河清被推为当地华人、华侨和商界的首领。印尼望加锡当时为荷兰占领,荷印殖民当局对汤河清的经营能力和号召能力非常器重,便任命他为该地区的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的甲必丹(侨民首领)。汤河清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为望加锡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河清以家乡汤氏崇本堂的堂联:“崇中山事业子绳孙继春秋祭祀皆鸿儒,本固始开基源远流长寒暑朝宗无白丁”作为家训,并教育子孙应秉承家训。他时常以先祖的格言来激励自己,艰苦奋发,乐善好施。在生活上勤俭持家,而在公益事业上却一掷千金。他捐出巨资,在望加锡建造一座与家乡的汤氏宗祠同名的祠堂 ——汤氏崇本堂,作为瞻宗祭祖的场所,还兴建会馆,以收容社会失业者,资助贫困的华侨和无亲可投的新侨。他有一艘“顺风号” 客轮,往返望加锡与厦门之间,客轮免费优待贫苦的族人搭乘。凡初到此地谋生的族亲或同乡,皆可在此免费食宿,每人还发给衣裤一套、银元 30-50元为生活费,直至找到工作。至今还流传一句当年汤河清慷慨给予、不图回报的顺口溜“:吃的吃顺源公,睡的睡崇本堂”。由于汤河清热情为远离故里的乡亲提供许多方便,因此当时许多坂里人出洋谋生。
清光绪初年,我国华北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西地区不仅旱灾持续时间长而且夹杂着狼灾、鼠灾及各种瘟疫等,灾情之烈无以复加,堪称华北五省之最。突如其来的特大灾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后果:饿殍遍野、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功成名就的汤河清始终牢记故土乡情,心系祖国命运,得知山西省的灾情后,便慨然赈济谷物 1 万石,大洋 13万元,还在印尼华侨中掀起“救灾赈民”活动,得到广大侨胞的热烈响应,纷纷献出绵薄之力,募捐了十三条大船的粮食及其他物资回国,救助灾民,此举受到清朝廷的嘉奖。据民国版《长泰县志·武阶》记载:“汤河清,石铭春芳社,光绪九年,授武显将军。”可知,光绪九年(1883 年),他被朝廷敕封武显的将军衔(清正二品武官名),并敕在家乡兴建“将军第”一座。由朝廷重臣李鸿章亲自接见汤河清,亲书“将军第”三字相赠。
光绪中叶,汤河清在家乡投巨资建造大宅——将军第,占地面积 6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700 平方米,由主屋五间居中,两侧带南北护厝,共有 32间房,9个厅,10 个天井,大门前原先分设内外两个砖埕。中厅屋脊,属宫殿式飞檐造型。大门的门楣上嵌有“将军第”石匾。外墙由红砖垒砌,装饰精致,具有闽南红砖大厝的特点。汤河清身在异邦,心向故里,在家乡建宅第,备以叶落归根。
将军第竣工之日,汤河清不辞辛苦,返回祖籍地主持祭拜。庆成之日,演戏三昼夜,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族人造访者络绎不绝,尊称汤河清的小名,“渗公,您回来了!”亲切的问候声不绝于耳。汤河清见父老乡亲这样热情待他,喜笑颜开,深情地对大家说“:乡亲父老兄弟们,我汤渗永远不忘唐山,不忘当年临别时乡亲的叮咛和期待!”说完还赏给村里每人两块大洋,一时传为美谈。
每年春节前夕,汤河清都从海外汇款周济故乡的鳏寡孤独族人,又先后捐资在长泰县铺设梁冈岭石坎路,通往岩溪圩,在梁冈山建造梁冈王亭;修筑一条直达九龙江北溪畔的浦仔脚大路,沿途建造丁口亭、岭头亭、浦仔亭供行人休憩。汤河清轻财乐施,热心公益之事 ,有 口 皆 碑 。宣 统 三 年(1911 年),汤河清在望加锡寓所病故,享年81岁。
汤河清之子汤龙飞,继承父业,袭其官职。汤龙飞不但发展了家业,而且把爱国爱乡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曾捐赠 500 万盾荷币,给南京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作为全国救济难民之用。赈务委员会特赠一个长 2米、宽 0.75 米的匾额,上书“仁德可风”四个红色大字;木匾左右各有一行小 ,分 别 写 着“ 汤 龙 飞 先 生 ”和 “赈务委员会赠”;木匾中上方还有个“赈务委员会关防”的长方形钤记,以示表彰。如今此匾依旧高悬于将军第正堂的墙上。在匾额下还悬挂着两幅照片,一是主人汤河清,一是其子汤龙飞,两人各着官服、戴官帽,气宇轩昂,十分威武。
1941 年 12 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得逞以后,悍然挥戈南下。未数月,囊括东南亚地区,包括望加锡在内的所有荷兰殖民地皆受日寇所侵。1942 年,日军进攻望加锡,荷军溃逃。汤龙飞却坚守阵地,率领侨胞奋起反抗日军,终因孤岛无援,寡不敌众,与其 4 个儿子、1 个女婿同时被俘。日军多方诱降,汤龙飞坚决不屈辱,一家 6 人(本人及 4 个儿子、一个女婿)都惨遭杀害。
望加锡收复后,当地政府多方寻找,找到了汤龙飞一家 6人的合葬地。重新安葬后,当地政府还为汤龙飞建立纪念碑。碑落成之日,望加锡降半旗致哀。

如今,这纪念碑犹在。汤河清、汤龙飞父子分别为望加锡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宝贵的生命,还为支援祖国人民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些勇于担当、爱国爱乡、热心慈善的事迹,现仍在华侨和乡亲中广为颂扬。如今,将军第仍由汤氏后裔居住,守望着先人的基业。当地重修将军第及整治周边环境后,古宅第重现生辉,再度成为汤氏族人引以为荣的象征,也成为旅居印尼、新加坡等地华侨及其后裔向往的史迹。每年都有海外赤子回乡里谒祖省亲,来将军第缅怀先人爱国华侨首领——汤河清、汤龙飞的不平凡业绩,再把可风的仁德带到海外发扬光大。将军第的规模宏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颇具特色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2013 年 5 月,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继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