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记载,陈祖生保护幼年明孝宗。陈祖生,出生于明正统年间,祖籍南靖靖城前街,其父移居习贤里竹园(今龙山镇双明村)。陈祖生少年时入宫当太监,由于学问渊博,性情忠厚,天顺皇帝调他到东宫伺候太子(即成化皇帝)读书,后来升任司礼监太监,参与草拟国家机要文件。
根据《明史》,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宠爱万贵妃,朝廷上万家贵戚掌权,宫中也只有万贵妃说话算数。遗憾的是,万贵妃不会生育,而皇帝年事已高,渴望有个太子来继承皇位。后来纪妃怀孕生下小太子,万贵妃又忌又恨,立即叫监门太监张敏抱出去溺死。
张敏抱着刚出生的婴儿,没了主意。想:皇上正愁没有子嗣,怎忍心将这婴儿溺死呢?可是要不听万贵妃的话,自己也会大祸临头。他左右为难,毫无办法。
来自福建同安的张敏,便哭着去找福建同乡南靖人太监陈祖生商量。陈祖生带着张敏悄悄地把婴儿托给西宫的一个老宫女秘密哺养。这时,万贵妃向宪宗诬说纪妃生下鬼胎,尽是血泡泡,皇帝偏听偏信,一怒之下,就将纪妃打入冷宫。陈祖生暗地里交代老宫女,每天偷偷地抱小太子到冷宫交给纪妃哺乳,小太子就在深宫里平安地长大了。
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天清晨,宪宗皇帝叫太监张敏梳头,照镜自叹道:“我年岁这么大了至今还无子嗣,你看应该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啊,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太监张敏见左右无人,就趁机说:“陛下早已有太子了。奴才有罪,隐瞒了好几年。”宪宗听到此言,又是吃惊又是欢喜。于是,张敏就将当年万贵妃的阴谋全部说出来了。
宪宗听了,十分欢喜,立刻摆驾去西宫接太子。小太子已经六岁了,皇帝抱置膝上久久注视,悲喜交加地说:“真吾儿也,相貌十分酷似。”立刻上朝,向文武百官宣告:册封皇太子,赐名祐樘。百官庆贺,皇帝赐宴,颁诏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狸猫换太子”描述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被打入冷宫,而宫女寇珠与太监陈林却偷偷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
“光绪五年(1879),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蔡建南说,这是使得这个传说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宋史》并无‘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史学界里,这个情节已基本公认为演义传说。”蔡建南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刘德妃死后,仁宗才知道真相,认了亲母。
“仁宗认母”这一整个事件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研究认为,《狸猫换太子》剧中的“刘妃”为万妃,“李妃”为纪妃,“寇珠”为张敏,“宋真宗”为明宪宗,“宋仁宗”为明孝宗,“陈林”明显为陈祖生。
“从去年开始,随着深埋土里的陈祖生墓的墓碑石像等大量构件的出土,让我们找到更为丰富的资料,而且感到历史的真相越来越接近我的大胆猜测。”蔡建南兴奋地说。
墓场的山坡上,前方一片小村落,地名叫‘南清埕’”。“狸猫换太子故事中,抚养赵祯的地方就叫‘南清宫’,而南靖村民传说太子就是在‘南清埕’这一带由陈祖生的母亲抚养的,“那边山脚下,名字叫‘太子坑’,那是因为明朝太子是在这里养大的,而保育太子的人,就是陈祖生。”村民说,这些传说都是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