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4月的一次座谈会上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温家宝的这番话让朱熹和白云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也一下子提高了漳州的知名度。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等,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出生于尤溪(今属福建省三明市)。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寓建阳崇安,后徙考亭。朱熹年轻时在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求学,19岁(宋绍兴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进士及第,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等职,仕至宝文阁待制。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任职时主张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他退居崇安时,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朱熹主张设“社仓”,以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是有惠于民生的举措。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安葬于黄坑大林谷,享年71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50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9年,立于朝者40日,为宁宗讲《大学》。从总体上说,他虽为官颇有政绩,但仕途却不太如意,然而在学术上却取得巨大成就。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著述丰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紫阳过化的历史遗迹
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历时一年。关于朱熹在漳起止时间,据漳州知名文史学者李阿山考证,有准确的结论:“朱熹于绍熙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莅任,次年四月二十四日卸任,二十九日离漳。”关于朱熹在漳州的情况,《宋史》是这样记载的:“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传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而土居豪右侵渔贫弱者以为不便,沮之。宰相留正,泉人也,其里党亦多以为不可行,布衣吴禹圭上书讼其扰人,诏且需后。有旨先行漳州经界。明年,以子丧请祠。”(见卷四二九)
朱熹知漳州仅一年,却政绩卓著。他整顿吏治,更张积弊,主张官吏应秉公施政,“上合法意,下慰民情”,“不扰良民,不长奸恶”。宣扬礼教,移风易俗,主张“复先王礼义之教”,以“息魔佛之妖言,革淫乱之污俗”。奖励开荒,规定开荒田者,“永为己业”,并“依条制,免三年租税”。“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特别是力主正经界,正版籍,核田亩,均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细民知其不扰而利于己,莫不鼓舞,而贵家豪右占田隐税,侵渔贫民者,为异论以摇之”,但因遭富豪反对而无法推行,愤而辞职。
朱熹知漳州不仅为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不少实事,而且为漳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做了许多好事,产生了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史家喜欢用“紫阳过化”来形容和表述朱熹对漳州的历史作用,认为正是由于有了朱熹的教化,才使漳州有了“海滨邹鲁”之称。朱熹一生著述中最重要最有影响成为历代学子科举必读书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漳州期间完成并出版的。朱熹总是为官一任,兴学一方,大办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才。他知漳时已年过花甲,但办学热情仍然不减当年,一上任就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郡“俗未知礼”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白云岩上的紫阳书院就是朱熹知漳期间创办的,这不仅成为他治漳的重要成果,也是紫阳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
白云岩上的无限风光
白云岩位于漳州城东南10公里,在龙海市颜厝镇丹庄社南的白云山腰,与理学名山云洞岩隔江相望。白云岩上现有的建筑坐南朝北,从山下往上依次是百草亭(即最北处亦即最低处)、紫阳书院(即朱子祠)和白云禅寺大雄宝殿。
百草亭是一个四角亭,平面呈长方形,宽4.6米,长6.1米。亭正中有一尊现代人雕刻的朱熹手捧经书站立的石雕像,像后立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1米,上刻“紫阳夫子解经处”七个大字,据传为郑玉振所书。四根亭柱,前面两根镌刻的楹联是“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后面两根镌刻的是“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
百草亭后面就是朱子祠,也就是原来的紫阳书院。清康熙年间,乡贤唐朝彝曾在白云寺右边建朱子祠以祀朱熹。清乾隆年间,朱子祠被移至紫阳书院旧址,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紫阳书院。现门楣上挂“古道照人”大木匾,房屋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单进,长8.6米,宽8.4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前有通风采光门屏和窗户。殿堂内主祀朱熹,配祀唐朝彝,上面悬挂“紫阳书院”木匾。里面的东侧现存《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碑记》和《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两通石碑,前碑立于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记书院(朱子祠)沿革,郑玉振撰,黄金莲书;后碑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记建置朱子祠祭田事,也是郑玉振撰。郑玉振,字声伯,号愚亭,别号古屯,龙溪县十二三部古县社(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社)人。乾隆甲辰(1784年)进士,知山西和顺县,有政声。本文开头提到的温家宝引用的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就是朱熹题写的书院门帖,原来的门上还有“与造物游”匾额,也是朱熹题写的。《龙溪县志》等史志对此都有明确记载,但这些珍贵文物却多毁于文革。
书院(朱子祠)后面是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祀三宝佛、观音菩萨。殿门上方悬挂“白云深处”木匾,为明末书法家黄道周题写,行笔劲峻,峭拔秀丽。殿内有楹联:“唐虔诚禅师净扫白云封油口、宋紫阳夫子解经在此留圣迹”。
朱熹在白云岩创办的书院为何称紫阳书院,漳州知名学者黄超云和李阿山对此曾有过考证和解释。朱熹的父亲朱松早年读书于徽州紫阳山(在安徽歙县城南),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故。去世前把家事托给崇安奉调家居的刘子羽,刘子羽即把朱熹母子从建瓯接到崇安并修一座旧楼居之。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于旧楼厅事刻榜“紫阳书堂”,并以“紫阳”自号。朱熹后来自号紫阳、创办紫阳书院就是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怀念。
朱熹知漳,在白云岩创办紫阳书院,经常前来讲学,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如朱文公使飞瓦,还有红壳虾和无尾螺等等。自古以来,白云岩上就有“七奇八景”的说法,“七奇”就是奇螺无尾、奇虾红壳、奇蛙白颈、奇龟柴头、奇莺栖石、奇蚁黄色、奇鼠飞树。“八景”包括松关鸟语、何有石、百草亭、意果园、洗砚池、棠荫漏月、卓锡飞泉和晚浦归帆等,相传是朱熹亲自命名的。“松关鸟语”是松树夹道成门状,树上鸟鸣悦耳。“何有石”,相传当年朱熹在这里讲学,听者极多,有一个叫何有的儒生只好站在石头上,听得入神。差点从石上跌落涧中,这块石头因此得名。“百草亭”即指亭子四周花草繁多而茂盛。“意果园”位于亭后,种植漳州特有的蔬果。“洗砚池”是朱熹洗砚处,内有传说中的“红壳虾”和“无尾螺”,是朱熹食馀投池中而复活的。“棠荫漏月”是月亮穿过甘棠树叶缝隙照在地上形成斑驳月光。“卓锡飞泉”是僧人拄立锡杖处引泉水凌空而来。“晚浦归帆”是在山上俯瞰,九龙江西溪晚间船帆归来。有人把这八景凑成四句诗:“卓锡流泉何有石,松关鸟语百草亭;棠荫漏月洗砚池,晚浦归帆意果园。”虽不合格律,但使八景名字连缀起来,较为好记。白云岩上人文内涵厚重,自然风光秀丽,然而由于后来环境遭受破坏,“八景”现多已不存,有待修缮恢复。目前正在编制规划,准备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融佛教文化和理学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转自闽南日报 ⊙许初鸣)
|